課文原文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一條條運河之間的綠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頭黑牛,白腰藍嘴黑牛,在低頭吃草。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麼。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絲絨般的碧綠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成群的駿馬,匹匹剽肥體壯。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著的運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飛馳到遠方。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和公爵。
在天堂般的綠色草原上,白色的綿羊,悠然自得。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麼表示讚許。成千上萬的小雞,成群結隊的長毛山羊,在見不到一個人影的綠草地上,安閒地欣賞著這屬於它們自己的王國。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到了傍晚,才看見有人駕著小船過來,坐上小板凳,給嚴肅沉默的奶牛擠奶。金色的晚霞鋪在西天,遠處偶爾傳來汽笛聲,接著又是一片寂靜。在這裡,誰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隻在舒緩平穩地行駛。滿載著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車、火車,不停地開往城市。車船過後,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最後一抹晚霞也漸漸消失了,整個天地都暗了下來。狗不叫了,圈裡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課文分析
《牧場之國》是篇獨立閱讀課文,它正是指的荷蘭。荷蘭,是“花之國”、“風車之國”、“運河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而本文正是從“牧場之國”的角度來展現荷蘭的獨特風情的。課文為我們描繪了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神秘含蓄。白日裡,牧場是動物們的天堂,無論是花色多樣的牛,還是駿馬或羊、豬、雞,在“見不到一個人影的綠草低地上”是那樣的悠然自得、愜意舒暢,廣闊無垠的草原無疑就是他們的自由王國,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閒遊憩圖。即使是傍晚出現了擠奶的人也並沒有打破草原的寂靜,奶牛仍是“嚴肅沉默”,擠奶人更是“默默無語”,連船隻行駛也是舒緩平穩的,車船的到來與離去也反襯出了草原的寂靜。直到夜幕降臨,荷蘭更是沉入一片靜謐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靜夜圖。課文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荷蘭牧場和運河交錯的獨特地形,看到了畜牧業尤其是奶牛和奶製品在荷蘭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蘭藍天、碧草、牛羊組成的優美迷人、自然和諧的景觀。
一、條理清楚,詳略分明。
課文第一段是一個總起句,句子緊扣課題,開門見山,點明了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後,強調了本文重點要描寫的是荷蘭的另一獨特的特點──“牧場之國”。接著作者連續四次寫到“這才是真正的荷蘭”。從四個角度寫出了荷蘭作為牧場之國的美。接下來第二段詳寫碧綠的草原上牛多,以此突出荷蘭“牧場之國”的特點。第三段比較詳細的寫遼闊無限的原野成群的膘肥體壯的駿馬自由生活的景象。第三段略寫羊、豬、雞在“見不到一個人影的綠草地上”是那樣的悠然自得、愜意舒暢。二三四段詳略分明的描寫,勾勒出一幅家畜家禽安閒遊憩圖。五自然段寫出了傍晚之靜,夜晚之靜。
二、語言生動,色彩鮮明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傳神,課文最具特色的語言是擬人化的描寫和運用排比句去渲染情境、表達情感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寫的是牧場之牛。寫法是從遠到近,再到遠,即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第一句遠觀“牧場”,重在色彩的運用,作者的不厭其煩地寫“黑白花牛、白頭黑牛、白腰藍嘴黑牛、蓋筆毛氈的牛”加上“綠色的低地、銀帶一般的運河”使整個畫面顯得色彩炫爛。後面一句整體寫草原(牧場)的也注重了色彩。兩句整體寫的句子表現牧草之盛,草原之美,牛群之多,讓人很容易地就感覺到了荷蘭真是個牧場之國。當然最精彩的是段落當中具體寫牛的句子,作者運用排比、擬人的手法具體寫了“牛群、牛犢、老牛”並且恰如其分地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用上了“仿佛、像、好似”三個詞把牛的形態寫活了。這是教學中必須予以關注的,正因為荷蘭的鄉村,水草豐茂,環境優美,而牛兒悠閒、幸福,所以荷蘭是放牧的天堂,是動物的王國,所以作者由衷地讚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馬。最關鍵的句子是“遼闊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里的主人和公爵”這又是一個擬人化描寫。把駿馬想像成這個自由王國里的主人和公爵。而這順話的關鍵字又是“自由王國”。從哪裡看出是自由王國?“駿馬成群,匹匹膘肥體壯、深深的野草”,還有“除了運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飛馳到遠方”。可見誰也沒有去干擾他們自在的生活,這兒是動物的“自由王國”。
第四自然段寫的是綿羊、豬群、小雞、山羊等動物。文章同樣用擬人的手法去寫。豬群像對什麼表示讚許;小雞、山羊安閒地欣賞著這屬於它們自己的王國。這裡又一次出現“王國”,其實全文就是圍繞著“動物的王國”來寫的。這段話的語言表達上還有一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就是作者用“怎樣的什麼怎么樣”句子去描述景物。學生作文寫不具體往往是只寫“什麼”,而沒有寫出“怎么樣”。這段話可以換成“怎樣的什麼怎么樣”一句一行的形式讓學生去讀去品味,感知第一個“怎樣”是寫真實的事物形象,後一個“怎么樣”是作者自己由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五自然段,寫的是“聲音”,一個關鍵字就是“靜”,一個是傍晚之靜,一個是夜晚之靜。傍晚的靜體現的是一種人們勞作的默契、規律、有序以及人與動物的和諧。“人來、車船來、擠奶、車船走”一切都好像再也無需言語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熟練,那么有序,那么默契,特別是寫擠奶的幾句話:“誰都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向我描述了一幅繁忙又安詳、有序、默契的獨特的田園勞動風光畫。夜晚的靜也非常值得品味,甚至需要背誦。作者用了兩個排比句寫出了荷蘭鄉村夜晚的靜寂。第一句是“狗不叫了,圈裡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檔板”試想如果寫成“狗、牛、馬都不響了”或“睡覺了”就沒有了文章這樣的衝擊力和韻律感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檔板”中的“忘記”一詞。第二句,“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顯得特別的有詩意。牲畜沉睡意味明天的活力,低地無聲卻孕育無數的生命,夜晚漆黑的等待著另一個黎明。作者還特意寫了遠處的燈塔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種暗中有光,使場面更暗,靜中有動,使場面更靜的寫是很常用的。這樣寫更加顯示了荷蘭鄉村夜晚的靜謐,但這種靜謐卻蘊含著勃勃的生機,這就是真正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