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營養性衰竭症

牛營養性衰竭症

牛營養性衰竭症最突出的症狀是漸進性消瘦。牛隻全身骨架顯露、弓背,被毛粗亂無光,皮肢枯乾多屑,彈性降低等等症狀。

疾病簡介

牛營養性衰竭症一般多發於冬而危於春。尤其是去冬今春以來,江南地區長期陰雨,牛的放牧時間少,舍飼時間過長,導致今春發病較多且範圍較大,患畜喪失其經濟價值,嚴重影響農民春耕役用。

疾病病因

牛營養性衰竭症與機體某器官急性衰竭如心衰、腎衰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機體營養供給與消耗之間出現負平衡,導致體內貯備的脂肪、蛋白質和糖元的加速分解及嚴重耗損,最終出現一系列營養不良直至衰竭的症候群。察其原因主要有三:

1、由於自然乾旱,季節性牧草枯榮,飼草品質不良,牛秋膘未能抓上來,尤其是冬春長期的雨雪天氣,放牧時間不充分,加之某些農戶冬季飼養管理不善,補料不及時,營養水平下降,是發生牛營養不良和衰竭症的主要原因。

2、營養不良兼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錐蟲病、焦蟲病、肝片吸蟲病等,因失治或治療不合理,都會誘使或加劇營養性衰竭。

3、在營養不良的條件下,春耕農忙時耕作過度,風吹雨淋,使畜體能量消耗增加,都會導致衰竭的發生或死亡。

發病機制

在營養供給不足而體質消耗過大狀態下,患畜隨即出現生理飢餓。於是機體不得不動員體內貯備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和糖元開始自體分解。隨著營養不良狀態的發展,胃腸的消化機能逐漸減退,能攝取到的一些有限的營養物質也不能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同時肝臟解毒機能亦隨之降低,導致肝臟營養不良。特別是肌蛋白質的自體分解,造成肝臟和肌肉中氮、磷化合物嚴重耗損,葡萄糖磷酸激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下降,由此而產生營養性衰竭的一系列臨床反應,如漸進性消瘦、體溫降低、胃腸道馳緩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臨床症狀

最突出的症狀是漸進性消瘦。牛隻全身骨架顯露、弓背,被毛粗亂無光,皮肢枯乾多屑,彈性降低,全身重要的骨胳肌萎縮,肌健緊張度下降,精神沉鬱,運動無力,極易疲勞,有時體溫偏低,末梢器官發冷,通常能保持一定的食慾。伴隨病程發展,初春季節如遇長時間雨雪天氣,患畜極難抗禦寒冷侵襲,會導致臥欄不起,這樣身體突出部位可產生褥瘡或破損,死前極度衰竭,食慾廢絕,體溫下降,胃腸弛緩,便秘或下痢,甚至直腸脫出。病程通常在1個月左右。

病理變化

剖檢變化為肌肉和實質器官萎縮,黏膜腹膜水腫、膠樣浸潤。瘤胃、盲腸容積縮小,肝臟腫大星脂肪變性。心肌梗死和菲薄,嚴重者出現如煮肉狀條紋,冠狀溝脂肪消失。組織學檢查可見肝實質細胞萎縮變性壞死出血等。

診斷

主要依據為極度消瘦,且有久臥不起、體溫下降、各器官功能低下等特徵性症狀,不難做出診斷。必須注意對原發病因進行診斷,如慢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產科病、胃腸疾病。

治療

(1)治療原則應以補給奶牛機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為基礎,在加強飼養改善管理的前提下應以營養疔法、替代療法並結合藥物進行綜合治療。

(2)利用性衰蠍症,首先停止過度的擠奶,並給以充足的營養物質,很快就可以恢復。

(3)繼發性衰竭症,首先針對原發病進行病原療法,再配合營養療法和藥物療法也可以恢復。

(4)營養性衰竭症,以營養療法為主,輔助適當的藥物和護理。首先將病牛放在沙床或較鬆軟的土地上,防止外傷,引起褥瘡。給病牛飲用可溶性複方維生素葡萄糖粉,1kg水加入6g。長期飲用。輕度衰竭症的治療在消除致病原因的基礎上,給予富有營養、容易消化的飼料,改善飼養、管理、衛生條件,經補糖、補鈣和強心後,體況大多得以改善,多可恢復。

(5)中度衰竭症將病牛飼養在溫度適宜.衛生良好的牛舍內,讓其充分休息,並給以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青綠飼料、發芽飼料、多汁飼料,如優質牧草或青草、發芽燕麥或其他穀物、胡蘿蔔等,同時必須供給足夠的蛋白質飼料。藥物治療首先用0.9%氧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加適量的維生素C。糾正水與電解質的不平衡。隨後用25%葡萄糖和能量合劑進行靜脈滴注。適當套用葡萄糖酸鈣注射液,配合筋骨寧注射液肌肉注射。中藥選用補中益氣散製劑。為預防感染,可考慮給予小劑量的廣譜抗菌素。重度衰竭症的治療則須套用我食餌療法和藥物療法並給予周密的護理。

預防

加強營養管理,餵給足量的營養豐富的草料,飼料中所含的蛋白質及其胺基酸成分應能滿足需要,飼料中必須含有足夠的能量,飼料中必須含有足夠的維生素,提供全價配合日糧,及時補給牛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如硒、銅、鋅、鈷、錳、鎂等),,做好安全越冬工作,定期驅蟲與及時治療原發病是預防衰竭症的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