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本病多發部位是牛的頭部、頸部、胸部、肩部等牛體的前半部,症狀加重後在臀部、腿部、股部等都可出現,甚至遍及全身。主要表現密集的小結節和深入皮膚中的結節。病初在粟粒大的結節中,由毛孔中滲出液體,這些液體將被毛牢牢地粘在皮膚上,而且呈乾燥狀態,用手指捻壓這個部位,毛就會變為黃褐色粉末,但豌豆大的結節見不到滲出液。據國外有關資料報導,有的牛毛包蟲病,由於結節化膿或因蟎蟲過度的繁殖而自潰,嚴重的也可使相連的結節發生自潰,導致皮膚發生皴裂,引起像犬毛包蟲病那樣嚴重的皮炎。
由於皮膚被破壞,使皮革在利用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據報導,在美國等地有80%以上的牛群感染此病,所以,應該引起 高度重視。由於地區不同發病率也有很大差異。感染途徑主要是母牛傳染給犢牛,如果母牛感染本病,其犢牛也100%的感染。感染蟎蟲的數量增加後,任何時候都可引起發病。一般認為,成母牛比犢牛發病率高。
診斷
診斷是很容易的。根據其在皮膚上出現從粟粒大到豌豆大的結節,而且沒有發癢症狀的特徵,即可確診。
防治
發現患牛時,首先應進行隔離,並消毒一切被污染的場所和用具,同時加強對患牛的護理。
治療時可採用以下的藥物:①5%福馬林,浸潤患部5min,隔3天1次,共5—6次;②14%碘酊,塗抹6—8次;③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注射液,每50kz體重用藥1ml,7~10天后再重複用藥1次,以殺死新孵出的幼蟲,達到儘可能徹底除蟲的目的。但使用本藥時需注意,供人食用的牛,在屠宰前21天內不能用藥,供人飲奶用的牛,在產奶期不宜用藥。④根據病情投與抗生素及抗過敏 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