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毛滴蟲病是由陰道毛滴蟲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在奶牛上較為常見。毛滴蟲病可引起奶牛早期胚胎死亡、造成流產和不孕。
病原學
胎毛滴蟲寄生於母牛的陰道、子宮,公牛的包皮腔、陰莖黏膜、輸精管及流產胎兒、羊水和胎膜中。在姬氏液染色標本中,蟲體呈瓜子形、短的紡錘形、梨形、卵圓形、圓形等各種形狀。蟲體長為9---25微米(平均為16微米),寬為3—16微米(平均為7微米),細胞核.近似圓形,位於蟲體的前半部;一簇毛基體位於細胞核的前方。
由毛基體伸出4根鞭毛,其3根在蟲體前端稱前鞭毛,另一根沿波動膜邊緣向後延伸,稱後鞭毛。蟲體中央有一條縱走的軸柱。原生質呈淡藍色泡狀結構;細胞核和毛基體呈紅色;鞭毛呈暗紫色或黑色;軸柱的顏包比原生質淺。胎毛滴蟲以縱分裂方式進行繁殖。本病主要通過交配傳染;由於使用帶蟲精液或輸精器械沾染蟲體,在人工授精時也能引起傳染;此外也可通過被病畜生殖器官分泌物污染的墊草和護理用具以及家蠅的搬運而散播。發生化膿性子宮內膜炎。成群不發情、不妊娠或妊娠後1~3個月的早期流產為本病的特徵。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發病動物和帶蟲動物。
通過交配感染,患病公牛或帶蟲公牛在本病的傳播上起主要作用。多發生於配種季節。帶蟲精液或沾有蟲體輸精器械,在人工授精時也能引起感染。
疾病症狀
屢配不孕、發情周期不正常、胚胎早期死亡、流產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子宮黏液較為混濁或排出膿性分泌物,子宮積膿。懷孕母牛多在懷孕後1~3個月中發生流產,胎兒死亡但不腐敗,胎衣包裹完整。除此這外,無其它全身或局部症狀。
公牛常為帶蟲者,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嚴重時公牛包皮有腫脹,流出膿性分泌物,陰莖黏膜上出現蟲性結節,不願交配。母牛陰道紅腫,黏膜上有紅色結節,發生子宮內膜炎時,屢配不孕,從陰道流出膿性分泌物。懷孕母牛可發生早期流產或死胎,泌乳量下降。
疾病診斷
用生理鹽水沖洗牛陰道或包皮囊內,收集沖洗液,離心沉澱,沉澱物用顯微鏡檢查。
將陰道或包皮內分泌物、流產胎兒液或胎液滴於載玻片上,用蓋玻片覆蓋,在低倍顯微鏡下可見到活動的蟲體。
毛滴蟲體為梨形、圓形或紡錘形等多種形狀,有4根鞭毛,其中3根在蟲體前部,另1根與體側波動膜相連,叫後鞭毛,身體中央有一縱軸,縱軸末端伸出體外。
疾病防治
(1)取碘1克,碘化鉀2克,溶於500毫升蒸餾水中,注入流產後的母牛子宮內,1~2次即可。
(2)口服二甲硝咪唑,每天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50毫克,連續5天。
(3)甲硝噠唑(滅滴靈)靜脈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75毫克,每12小時一次,連續三次。
對病牛進行及時治療;在人工授精和母牛的產道處理、治療過程中,注意用具消毒是預防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