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浙江省嵊州市一棟樓中的居民抵抗政府強制拆遷,使拆遷工程半途而廢,當地民眾稱該樓為“牛樓”。後來該詞沿用下來指類似事件中的居民樓,有時也用來指代那些建築風格極為個性或建築成本極為昂貴的樓房。有時也用來指代那些建築風格極為個性或建築成本極為昂貴的樓房。
事件
2004年,嵊州市政府將市山路北側拆遷改造工作列入了“實事工程”,計畫在拆遷範圍內拓寬道路和建造停車場。
可憐的老奶奶堅持站在烈日下準備以死相拼
該工程拆遷共涉及34戶被拆遷戶(單位房4家、私房30家),其中30戶順利達成了拆遷補償協定並進行了安置,剩餘4戶分別於2005年11月17日和2006年6月2日被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未被強制拆遷的最後一戶為市山路7號房屋,被拆遷人張杏花。
2006年6月2日,對張老太一家進行強制執行過程中,被拆遷人張杏花一家採取措施進行“捍衛”,市人民法院決定暫時中止強制執行。
說起這座“牛樓”,可以堪比重慶的最牛釘子戶了。它確實像一枚刺眼的“釘子”,格格不入地“釘”在嵊州市中心文化廣場一角,與高高聳立在旁邊的十八層氣派的市政府大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件原因
分析了“牛樓”牛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樓主已是90高齡。
二、樓主經歷近4年時間,頂住了城管、法院以及其他管理部門等參與的強拆行動。
三、從2006年6月2日強拆開始,戶主一家20多人搬到房頂居住,處於酷暑時期被斷水80多天,房屋設施多處被毀的非正常生活狀態。
四、持有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請接談並督促有關部門依法處理”的信訪函。
五、2005年4月15日,90多歲的張老太牛到“事跡”都登上了人民網,記者任力平曾發表了《嵊州市市山路拆遷指導思想端正嗎?》的文章,指出了嵊州市市山路房屋拆遷問題的所在。
股市里有句行話,“牛市里也有人賠錢,熊市里也有人賺錢”。所以,就算是熊市來臨,照樣會有人買房子,因為熊市里也不乏“牛樓”存在。
簡單地說,抗跌是檢驗“牛樓”的唯一標準。所有的“牛樓”都會具備一些共性,比如一是好地段的房子是抗跌大盤,李嘉誠的“地段論”是投資理財名言;二是成熟大社區的房子抗跌力量強,居家氛圍濃,外部配套成熟的同時又是大社區的樓盤,抗跌性更加好;三是區域標桿的房子抗跌有優勢,市場認可度高;四是投資成分低的房子不易縮水,主要以用家為主,不一定所有的大社區都抗跌,這要看它的投資炒作成分有多大;五是有租賃市場的支撐;六是產品質素高的房子出奇制勝,得益於開發商的品牌效應以及在產品營造方面的努力;七是租務市場活躍的房子跌不下去;八是周邊新增供應少的房子沒有壓力。而相反,所有不抗跌樓盤也都具備一些共性,類似投資成分大;07年上半年漲幅過大;項目周邊配套不完善;以及項目所在周邊有大量新盤供應,造成舊樓房價下跌壓力增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