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丁莊鎮牛圈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丁莊鎮,資料顯示,該村有186戶,616口人,黨員23名,耕地2000畝,承包廣北農場耕地1200畝,主導產業以種植業和商業收入為主。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村集體經營收入28萬元。新農村建設
遠程教育截至2005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該村多方籌資,加大投入,通過整合遠程教育接收點場所、接收設備、課桌椅等資源,增配了投影設備、擴音設備建成了遠程教育大課堂,實現了收看節目高清晰大畫面、高音質的現場收看效果,滿足了70多名黨員民眾集中收看學習的需要。原來的小康電子書屋、圖書室資源,也增配遠程教育接收設備,建成了遠程教育多功能室,增加配置了21台接收電腦,配備了收聽耳機,每台電腦具有接收中央、省網台流媒體、IP課件、專用網站信息、播放數字光碟和網際網路的功能,多功能室全天開放,為黨員幹部民眾自主個性學習提供了方便,被稱為農民家門上的'免費信息中心'。充分利用農戶家中VCD、DVD等數字光碟播放機資源,在各家各戶建立了遠程教育播放點,不出家門就能上一堂免費的'致富信息技術'課。
村莊建設該村以治理農村髒、亂、差為重點,集中力量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實現了街巷硬化、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有文化,改善了村莊環境,提高了建設水平。
依制治村
堅持以人為本,依制治村,規範村級管理。以家庭為單位實行檔案化管理,做到一戶一檔,村民日常行為表現全部記錄在檔,並作為年終評選'小康文明家庭'等活動的重要依據,實現了村幹部帶頭踐諾,村民自覺守約的雙向約束監督,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探索建立了'三會一約'機制,以法建制,以制治村,實現了村級管理制度化、規範化、民主化。該村是全市'大調解'工作機制的發源地,連續30年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實現了'大事小事不出村,矛盾糾紛不上交',是全省'創安工作先進村'、全市首批小康文明村。村莊概況
永安鎮牛圈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永安鎮西部,七乾渠北側。資料顯示,全村共70戶,202口人,耕地面積600畝,且多屬中低產田,水利設施不配套,收入低而不穩。自七乾渠建成以來,牛圈人立足村水資源豐富的實際,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經濟概況
2006年,牛圈村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其中大閘蟹養殖人均純收入5300元。大閘蟹養殖創業
1993年,周希夢鼓勵村民李玉峰帶頭在村前開挖池塘1.3畝,搞大閘蟹養殖。當時,很多民眾說三道四,嘲笑
該村大閘蟹
他們往坑裡仍錢,犯了神經病。李玉峰頂著壓力,精心餵養管理,當年喜獲豐收,畝產200多斤,純收入7000元。一石激起千層浪。李玉峰養大閘蟹掙大錢的訊息在牛圈村引起強烈反響,不少民眾開始上門打聽訊息真假,了解大閘蟹養殖的巧門,開始有了搞大閘蟹養殖的念頭。這時周希夢及時召開村兩委會議,並邀請村民李玉峰參加,介紹養蟹經驗,成立了永安鎮第一個大閘蟹養殖協會,積極吸收村裡的養殖能人、年輕人、文化人參加協會,為牛圈村大閘蟹養殖業出謀劃策。研究制定了鼓勵民眾發展大閘蟹養殖的優惠政策:一是統一規劃大閘蟹養殖開發片,優先為大閘蟹養殖戶劃分池塘土地;二是幫助養殖戶協調銀行貸款;三是統一組織大閘蟹苗種和成蟹購銷。於是,牛圈村的大閘蟹養殖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養殖面積達到2006年的1000畝。全村家家有蟹池,戶戶發蟹財,成了全縣名副其實的大閘蟹養殖專業村。
牛圈村發展大閘蟹養殖並非一帆風順。2000年以來,大閘蟹品種日趨老化,養殖規格上不去,產量低,價格更是逐年下降,大閘蟹養殖面臨嚴峻挑戰。牛圈人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及時避過風險期,走出一條大閘蟹養殖的成功之路。他們一是改成蟹養殖為扣蟹養殖,避開市場價格風險;二是建設自己的大閘蟹育苗場,實現蟹苗自給,降低養殖風險;三是合理稀殖,提高大閘蟹規格,做到減產不減收;四是實行進苗、供水、消毒、飼料、銷售“五統一”管理,積極應對風險;六是鼓勵村民李玉峰建起大閘蟹精深加工廠,就近高價收購民眾養殖的大閘蟹,提高養殖效益。村兩委還走出去,請進來,每年都到北京、上海、江蘇、武漢等地了解市場行情,聯繫蟹苗及成蟹銷售,請專家到池塘現場傳授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方法,保護和發展好大閘蟹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