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牙鮃屬(Paralichthys)魚類我國稱之為比目魚(Flatfish,Fluke),左鮃(Lefteyedflounder)牙片和偏口(Plaice)。牙鮃屬的魚類在南、北美洲東西岸較多,已知的有近20種,亞洲沿岸只有牙鮃一種,是東北亞沿岸的特有種。其肉質細嫩,脂滿味美易消化,故而深受喜愛,市場潛力大,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名貴魚類。
形態及特徵
牙鮃屬魚類體型圓形,側扁;兩眼均位於頭部的左側,偶有位於右側的異常個體;頜齒強或中大,前方有些呈犬齒狀;第1脈間棘不突出於臀鰭基底短,略對稱;左右側線發達,在胸鰭上方有1弓關彎曲部,無顳上支。
牙鮃屬牙鮃魚體延長,呈卵圓形,扁平,雙眼位於頭部左側,有眼側被小櫛鱗,具暗色或黑色斑點,呈褐色,無眼側被圓鱗,呈白色。側線鱗123~128,左右側合適同樣發達。尾柄長而高。體長為體高的2.3~2.6倍,為頭長的3.4~3.9倍。有眼側約位於眼間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後緣有一狹長瓣片;無眼側兩個鼻孔接近頭部背緣,前鼻孔亦有類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對稱。牙尖銳,呈錐狀,上下各一行,均同樣發達。前部牙齒較大,呈犬狀。背鰭約始於上眼前緣附近,左右腹鰭略對稱,尾鰭後緣呈雙截形。奇鰭均有暗色斑紋,胸鰭有暗點或橫條紋。
地理分布
牙鮃屬的魚類多分布在南、北美洲東西兩岸,有近20種;歐洲大陸沿岸沒有分布。
從薩哈林(庫頁島)到中國南海都有分布,主要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朝鮮、日本、俄國遠東沿岸海區。多在靠近沿岸水深20到50米潮流暢通的海域。底質多為砂泥、砂石或岩碓地帶。
牙鮃屬品種
多耙牙鮃(Paralichthys adspersus)
河口牙鮃(Paralichthys aestuarius)
白點牙鮃(Paralichthys albigutta)
巴西牙鮃(Paralichthys brasiliensis)
北美牙鮃(Paralichthys californicus)
德氏牙鮃(Paralichthys delfini)
大西洋牙鮃(Paralichthys dentatus)
智利牙鮃(Paralichthys fernandezianus)
黑斑牙鮃(Paralichthys isosceles)
漠斑牙鮃(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小眼牙鮃(Paralichthys microps)
四斑牙鮃(Paralichthys oblongus)
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
巴塔戈尼牙鮃(Paralichthys patagonicus)
施氏牙鮃(Paralichthys schmitti)
寬牙鮃(Paralichthys squamilentus)
熱帶牙鮃(Paralichthys tropicus)
伍氏牙鮃(Paralichthys woolmani)
牙鮃棲息環境
牙鮃為冷水性底棲魚類,具有潛砂性,多棲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50米潮流暢通的海域,底質多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帶。幼魚多生活在水深10米以上、有機質少,易形成渦流的河口地帶,夏季在此肥育。當秋季水溫下降時逐步向較深的海域移動,一般9、10月份移向50m以下的外海,11月份~12月份向南移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冬;春季游回近岸水深約30m~70m的淺海水域進行產卵繁殖。牙鮃在冬季水溫為2℃仍能存活,致死水溫在2℃以下。當水溫降到1.6℃以下,幼魚幾乎會全部死亡。在水溫高達33℃時,有的成魚只能短暫存活。牙鮃仔、稚魚培育生長的最適水溫為17℃-20℃,成魚生長的適溫為8℃-24℃,最適水溫為16℃-21℃,養殖牙鮃在水溫5℃以下不攝食,13℃以下、23℃以上攝食減少,10℃以下、25℃以上不大攝食並停止生長;水溫在13℃-23℃範圍內隨著水溫增高攝食量逐漸增加 。
牙鮃為廣鹽性魚類,能在鹽度低於8‰的河口地帶生活。牙鮃對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鯛、(魚師)魚等游泳性魚類強,致死濃度為0.6mg/L~0.8mg/L為標準,低於該濃度時,攝食量減少,發病亦會上升。
牙鮃屬牙鮃習性
攝食習性
牙鮃是肉食性魚類,天然牙鮃仔魚以無脊椎動物的卵及輪蟲、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等浮游生物為食,後期仔魚攝食等足類、端足類、裂足類的幼體,至變態開始時大量攝食尾足類,營底棲生活後稚魚以糠蝦類為主,也捕食劍水蚤和其他稚魚,全長3厘米後逐漸轉向捕食沙丁魚和鰕虎魚等的幼魚。以後開始逐漸體長11cm~14cm時食性開始轉化,15厘米的牙鮃捕食的天然餌料中有近90%是魚類。幼魚和成魚攝食魚類的種類包括:鯤魚、天笛鯛、小型蝦虎魚、玉筋魚、沙丁魚和鮐魚等的幼魚及烏賊類。
繁殖習性
日本各地牙鮃的產卵期南部較早,中部以南各地為2月~5月,日本海沿岸5月~6月,東北沿岸、陸奧灣、石狩灣6月~7月。我國黃渤海沿岸牙鮃的產卵期為4月~6月,盛期為5月份,屬多次產卵型魚類,產卵的適宜水溫範圍為10℃~21℃,最適水溫為15℃。體長45cm~70cm的野生雌魚每尾懷卵量為36萬粒~40萬粒,養殖魚類因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為90萬粒~100萬粒。受精卵經2天~3天即可孵化。浮游仔魚生活在20m以上的表、中層水域,此時仔魚左右對稱。全長11mm~12.5mm時右眼開始自頭的背部向身體左側移動,16mm左右右眼上移至左側完成變態,開始伏底營底棲生活。
敵害
牙鮃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其成體幾乎沒有敵害。由被捕食引起的死亡主要發生在仔、稚魚期,此時較大個體的牙鮃、六線魚和杜父魚等都是主要的捕食者,特別是由殘食引起死亡較多,先伏底的30mm以上的稚魚,常常將後伏底的10mm~15mm的稚魚當成鉺料捕食掉。天然條件下50mm以上的稚魚即很少被攝食,但人工放流100mm以上的稚魚仍有被捕食的例子。
牙鮃人工繁殖技術方法
親魚的來源及培育
用於牙鮃人工繁殖的親魚有兩個來源,一是天然捕獲經飼養後作為親魚;二是用人工苗種經飼養後用作親魚。天然親魚年齡是三到十齡,全長47~80cm,體重1.6~7.0千克,人工養成的親魚比天然親魚雌雄性均可以提前一年使用。但人工養成的低齡親魚,因魚體小,產卵量少,所以最好是四齡以上的親魚。
天然捕獲的親魚進食很難,有的魚甚至不吃食飢餓致死。因此必須儘早想辦法使其攝食。方法是把餌料系住或用細鐵絲釣住,在牙鮃的頭上方附近,像活魚那樣搖動,也可利用進水口的水流,使餌料慢慢活動,靠餌料的擺動誘其攝食;或者和已開始攝食的親魚一起飼養,以帶動其進食。同時應注意儘量避免人為的干擾,保持安靜。個體越小的親魚開始攝餌的時間越早。
投餌:養成親魚的餌料料為沙丁魚類、鮐魚、玉筋魚、秋刀魚、竹莢魚等。因這些餌料難以得到鮮魚,故以冷凍魚為主。投餌方法:小魚整尾投入,大的則切細或絞成碎肉投餵。絞碎後的餌料投餵後天然魚攝食不良,但人工養成魚則攝食活躍,而且碎肉餌便於添加營養劑,利於親魚生長。親魚的餌料最好不要偏於單一餌料,必須注意餌料質量。在餌料中添加營養劑有助於提高卵的質量,添加量為在總投餌量外加1%~2%.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3%,一般一天投餵1~2次。
水質:必須使用過濾海水,換水次數越多越好,一般一天循環4~28次。水溫8~25℃,牙鮃耐低溫而不耐高溫。
親魚放養密度為1~2尾/平方米。為防衝撞及藻類繁殖,培育光照不宜過亮 。
牙鮃催產及產卵
牙鮃魚的雌雄辨別可從生殖孔加以判斷,生殖孔為紅色且圓者為雌性,細長且不發紅者為雄性。
從海區捕獲的親魚,如性腺已發育到4期,在池中暫養,一般都能發育到成熟產卵,可採用注射催產激素。劑量為用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50-100微克/千克,或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kg.牙鮃親魚的擠卵、擠精液的方法與大多數魚不同,多數魚一般是從前向後擠壓,而牙鮃魚是從後向前擠壓。成熟卵只宜輕輕擠壓就能流出,流出的卵子不粘合成塊。卵子呈圓球形,淺黃,透明,大小均勻。
人工授精用乾法、濕法均可。授精時避免在陽光直射下進行。將卵倒入手抄內,用清潔海水再沖洗,將清液及卵子表面的粘液沖洗乾淨,最後放到清潔海水中孵化。
在做人工授精時,一尾雄魚的精液足夠使幾尾雌魚的卵受精。但因牙鮃雄魚成熟較早,排放精子也較早,因此雄魚不宜過少,一般雌雄比為1:1或1:1.5.如果親魚在池中自然產卵受精,則雄魚比雌魚要更多些,雌雄比為1:2或1:3為好。
在人工條件下培育的成熟親魚,在池中可自然產卵受精。產卵期水溫為13~17℃。牙鮃的產卵期約為兩個月,在這期間內可數次產卵 。
牙鮃采卵和孵化
牙鮃卵子為分離游卵,在水池中自然產卵時,在池子進水口處安放用80目篩絹作的網箱接卵。網箱放在桶里,多餘水從桶上面溢出,卵子留網箱內。因產卵池水中雜質較多,為保持孵化時的水質清潔,最好用手操網將較粗雜質撈走。然後停止流水,靜置一段時間,待死卵、壞卵下沉後,再將浮上面的卵撈起,用清潔的海水沖洗後放到孵化器中孵化。
產卵開始5~7天后,是產卵盛期,此時是適宜的采卵期。
牙鮃卵子孵化水溫為7~27℃,最適水溫為14~17℃。水溫過高,死卵易污染水質。孵化適宜鹽度為28‰-33‰。孵化方法較簡單,可用孵化網箱或孵化水槽,也可直接在育苗池中孵化。孵化密度一般為1~5萬粒/平方。孵化過程中,死亡的卵發白下沉,因此,每天應將沉到底部的死卵吸出,並加放適量的新水,以防水質變壞。孵化過程中最好能微量充氣,但在吸污時要停止充氣,以便髒物、死卵下沉。
有個別牙鮃親魚的受精卵是沉性的,則孵化器需用底部為漏斗形的,從底部注入水或充氣,使卵子在水體中浮動,防止下沉 。
牙鮃幼體培育
因牙鮃魚有變態營底層生活的習性,故其幼體培育分為前期幼體培育(從孵化到底層生活階段的培育)和後期幼體培育(從營底層生活到全長50mm階段的培育)。
(1)前期幼體培育:
①培育池:因春季溫度變動較大,育苗池最好建於室內。建在室外的也至少要有頂篷,且光線不要太強,以500-1200勒克司為宜。育苗池一般以5-10立方米水池較合適。從水的流動、交換率、沉澱物的積存等方面考慮,池的形狀以圓形為最好,水深1米足夠,底面積大些為好。考慮到因仔、稚魚營底層生活而擴大池底面積,以及為了便於排空水池進行清污等,池底應有一定的坡度。
②水質:海水不能直接採用,必須經過過濾。前期培育的水溫最好控制在15~22℃。鹽度以27.7‰~35.7‰為好。
③充氣:使用散氣石進行通氣,充氣量初期時少量,隨著仔魚生長慢慢增加。
④光照:臨近變態期的牙鮃需要一定程度的照度。
⑤放養密度:初孵仔魚密度為2-4萬尾/立方米,待體長為13-15mm沉底期時密度為1萬尾/立方米。
⑥投餌:培育到完成變態(15mm),所用餌料以輪蟲、鹵蟲為主體,輔助使用糠蝦浸汁,天然橈足類,配合餌料等。投餌宜早不宜遲。當卵黃接近完全吸收,仔魚能水平遊動到表層攝食時,此時應開始投放輪蟲,投放密度最少2個/ml,最好5-10個/ml,每天投餵3-4次。
⑦清污:只有在浮游期方可進行池底清污。要求至少每三天一次或每天一次。
(2)後期幼體培育:
①網箱育苗:在牙鮃幼體培育後期育苗中,多用網箱進行培育。即在魚苗將著底前或剛開始著底時移入網箱培育。因網箱便於魚苗出池,換水較易,殘餌不易積存,投餌量受限制少,成活率較高等。當然,後期培育也可繼續使用與前期培育同樣類型的育苗池。網箱大小不限,網目最初為2-3mm,隨魚苗長大要換網,並要常洗網。另外網箱緊貼底面和壁面較好,優點是沉澱物會因稚魚自身的活動而被攪起並自然排出,殘餌不易積存。
②水質:水深1米,後期培育的適宜水溫為18-25℃。隨著體長的增加,稚魚會增強對低鹽度的耐受性,換水率取決於所投餵的餌料種類和數量。
③放養密度:體全長13-15mm的底層生活期稚魚放養密度為1萬尾/立方米,然後隨著生長逐漸減少,體長30mm的稚魚放養密度為1000-2000尾/立方米。全長30mm時的稚魚正處於殘食階段,密度過高會降低成活率。
④移苗方法:從早期育苗池移入網箱可用虹吸的辦法將苗吸出,用桶或勺等工具將魚苗帶水一起舀入網箱。
⑤投餌:牙鮃從營底層生活開始,其生理上要發生變化,因此必須選定與之相適合的餌料種類。同時隨著攝食量的增加,需大量投餵大型餌料,如用鹵蟲成體或其他個體較大的餌料,或者使用肉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