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parent education),一譯“親職教育”。指通過圖書、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以及由諮詢人員、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社會工作者、學校、幼稚園等對兒童的父母進行的親職教育指導。旨在提高父母的素質及教育水平。亦指專門設計來傳授怎樣做一個合格父母的各種信息、態度、技能的系統性教育。通常是在4周~12周的時間內,由父母組成小組,以每周聚會幾小時的方式來實施。最早可追溯到1888年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的建立。

基本信息

簡介

父母教育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在德國稱為“雙親”教育(Elternbildung,美國稱之為“parentaleducation”),我國台灣學者中譯為“親職教育”,其含義為對家長進行的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稱職的好家長的專門化教育。俄羅斯學者稱之為“家長教育”或“家長的教育”。親職教育是歸屬於成人教育的範圍,因為父母都已成年。台灣大學曾嫦嫦所著93年出版的《親職教育》一書所云,親職教育是從親職教育演變而來的新概念,簡而言之,親職教育就是“怎樣為人父母”的教育,使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盡父母職責與職份的教育。

發展

父母教育父母教育
20世紀3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不同學者提出了多種家長教育的理論體系。德雷庫爾斯提出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家庭關係的理論;C.T.戈登提出教給父母採取積極傾聽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需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家長訓練方法;行為學派則根據行為管理的原則提出利用強化鼓勵良好行為、合理使用非羞辱性的懲罰方法或採用消除性方法來對待不良行為的主張

特點

父母教育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屬於成人教育的範圍,因為父母都已成年。此外,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由社會來教育其家長,有時又被列為社會教育的範疇。德國教育會議則稱之為“生活援助”(Lebeshilfe)的對象,也涵蓋備婚的男女。為此,德國設立母親學校、雙親學校、夫婦研習會,日本設立親子劇場、公民館,美國設雙親研習機構、研製“父母行為量表”來測量父母的親職教育水平等。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後,家長學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極大促進父母教育水平的素質提升。尤其我國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結合的親職教育體系正在形成特色,為當今世界各國教學者所讚賞,符合教育起始於家庭、形成於學校、完成於社會的終身教育的親職教育的走向規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