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達縣玉佛寺兩座石塔為實心,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均為六角筍子型,塔座是塔高的十分之一。一座高36米(22級),另一座高33.6米(20級),所以又稱“父子塔”(兩父子的壽藏之地),是少見的實心石塔。
巧匠龕內留空白迷霧重重
高36米的父塔,底邊長3.6米,為石質仿木結構22級密檐式實心塔,正六邊形體,攢尖頂,塔剎由7重佛珠壘成,基座為須彌座,塔身由大小不等的石料安砌,銜接平整密不露縫,塔身層層上收,第一層高3米,每面有內凹龕形;子塔為20級,高33.6米,底邊長2.9米,其造型結構與父塔相同。其中三面龕內分別刻有圖,浮雕上的廟宇棱閣、亭塔舟橋、山石林木、行雲流水等構圖絕妙,技術精湛,巧奪天工。
按常理講,六面都應該刻有相關的圖案,為何要剩下三面?一種說法是承擔圖案雕刻的掌墨師因病回老家後,一病不起去世了;另一種說法是師傅因勞累過度而死;還有一種說法是第三幅剛完工,大師傅突然去世,便由此擱了下來。第三幅圖上的一座小橋欄桿,細看的確留有鏨子粗糙的紋路,還沒來得及修正。
1998年,達縣加強對文物古蹟進行保護,委託當地人對後龕內三幅空白進行增補圖案,還特別從福建某寺院請來能工巧匠,4個月後,刻下一幅圖:畫中人物線條技法與前三幅相比反差很大,至今仍有兩幅是空白。兩塔相鄰對出,氣勢雄偉,保存十分完美。
兩塔級數為偶數難釋其中玄秘
令人驚奇的是,經過100多年風雨浸蝕,塔身石面依然十分淨潔。
大多石塔都空心,修建當然容易得多,這兩座石塔十分特別,都用石料修造,讓人難以理解,它採用的方法是什麼?不少於20噸的石頭,一層一層往上增加時,又採取那種辦法?如果說下面幾層是利用木架慢慢吊上去的話,那到了10層以上,尤其是封頂時,地面的石頭又是如何吊上頂的呢?
按理講:塔一般都以奇數表示一種玄妙無限的文化,基本上沿襲三、五、七、九、十一級建造,取其無窮無盡之意。偶數有限,沒有餘下的意思,是否是表示一種吉祥如意的數字呢?在我國無論寺廟,還是其他地方,有塔者沒有偶數。而玉佛寺中的石塔都為偶數,為何要用這樣的級數建造,不知何故?當地人認為,因為石塔是父子兩人的藏地,取其真正的兩人之意,無其它玄機,只不過是表示人們記住兩塔就是記住了兩個人,看到這兩座石塔,就讓人想起兩父子的傳說故事。許多人說,它含有深刻禪意,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其中秘密至今未解。
對於兩座實心石塔,原達縣文物管理所章所長說:目前,國內像這樣的石塔難有幾座,關於石塔為偶數的級數,他持不同看法,因為這兩座石塔說明的是倆父子關係,證明是兩個人,也許這裡就包含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其它說法,不排除帶有偏頗。但父子石塔的許多現象,的確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