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邊村

營邊村

營邊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池店鎮區西線片3公里處,屬晉東平原西部,九十九溪(梅溪)從村前穿越而過,324複線(池紫公路)貫穿東西走向,泉三高速公路入口近在緣(相距400米),村落南北座向與泉州辦事處小橋社區相毗鄰,西與茂厝村委會接壤,西南與磁灶鎮壩頭村委會交界。

基本信息

地名含義

根椐晉東縣志記載及山頭陳氏宗聯誼會提供的情況,營邊村系從現有的西園辦事處仕頭社區山頭自然村移居繁衍而來的,那時村東有一個廢棄的軍營(封建王朝軍隊駐守的營地)後來逐漸成為(乞丐)聚集居住的地方,故稱(乞丐營),然而,往山頭移居出來的祖先選定距離這個營地約500米左右的現定居點安頓下來,故稱營邊(乞丐營)的旁邊,也叫東營(東面的營地).

歷史沿革

營邊村在明、清時期屬泉州南門外三十二都管轄,民國33年(1944年)屬碧山鎮福居保(即原張林區公所)。建國後的1956年屬紫湖區紫南鄉(紫南鄉包括:園板、張園、塘頭、湖盤、缺井、前店、嶼崆、嶼尾、上砂,茂厝、營邊等自然村),後又規劃紫湖區春湖區(春湖鄉包括:泮湖、舊鋪、新鋪、後嶺、營邊、茂厝等自然村)。1958年劃歸晉江縣磁灶公社壩頭大隊(包括:壩頭、曾坑、溪頭、小橋、杜卑厝、嶼崆、嶼尾、上鈔、營邊村等9個自然村)。1961年歸屬晉東縣池店公社嶼崆大隊(包括:嶼崆、嶼尾、嶼尾、上鈔、營邊村等4個自然村)。1963年從嶼崆大隊規劃出來,成立晉江縣池店公社營邊生產大隊(轄營邊自然村1個)。1958年改公社成立池店鄉生產大隊。1987年改鄉鎮鎮,行政上稱呼為晉江縣池店鎮營邊村委會。

村落與居民

池店鎮營邊村位於池紫公路西側(池店----紫帽)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 耕地總面積496畝(其中水田面積360畝,農地面積138畝)。設一個行政村,下劃分6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村常人口986人225戶,(其中男511人,女475人)村中99.9%姓陳,其中1戶林姓原籍莆田縣人來營邊開理髮店,後定居在營邊村結婚生子,繁衍下一代)現全村為二個姓氏.

氣候與物產經濟

年平均氣溫20-30攝氏度.屬亞熱帶氣候,可耕地中除大面積種植水稻外,尚有小部份種植蔬菜、蓮藕、馬芥等經濟作物,全村現在中小型企業35家,主要有石材業、鞋業、鞋材業、包裝紙箱等。

村容村貌

324複線(即地紫公路)從村背面東西貫通,泉三通高速公路入口近在邊緣,泉州經濟開發區及汽車製造基地的輻射影響,環村公路與村間道路已百分百完成水泥路面的鋪設,村堅持以“二拆、五改、三配套”的舊村改造方案(即拆舊厝、拆違章建築、改路、改水、改線、改溝、改廁、基礎設施配套,公共設施配套及文化娛樂設施配套)促使加快了美化村容村貌的建設步伐,目前本村已成為池店鎮西線創建綠色富裕的小康村之一。

名勝古蹟與文物保護

在營邊村區域管轄的東南方,有一座東西朝向“聞名遐邇”歷史悠久,香火旺盛的“福慧禪寺”該寺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在寺院的正南方,有一座南北橫跨九十九溪的石砌大橋,1984年被晉江縣人民政府批准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說在朝萬年間,福慧禪寺的門前是泉安大道的必經之地(泉州—安海,封建王朝時,俗稱“官道”,民國年間改稱“安海大道”)而寺南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九十九溪,阻礙交通來往,遇到春天雨季,特別是俗稱的農曆“七月半水”經常造成洪水泛濫,少則2-3,多則5-6天,根本無法通過,對來往於泉州---安海的肩挑客及周邊村落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營邊村有200畝可耕地需要通過石橋去隔溪耕地。在這種現實情況的作用下,民眾呼聲四起,時任反泉州知府大人民巡視民情後及時上奏朝庭,皇上準奏並任命泉州知府動用國庫建造大橋,該石橋的橋樑、橋墩為石頭結構,橋墩條石每塊重約0.6—0.7噸左右,橋面石橋及兩邊護欄每塊重約4—5噸,泉州知府為在造橋時乘機撈上一把,弄虛作假,虛報工程造價,把原有一座平直橋造成拱橋,當大橋竣工回朝繳旨時,皇上查問知府造橋工程情況,知府在啟奏皇上時說:“工程偉大到人站在橋頭不見橋尾”(由於時造拱橋是二頭低,中間高,自然是橋頭不見橋尾),歷經時代的變遷,幾百年洪水的無情衝擊洗禮,大橋今日依然屹立在福慧禪寺的南邊九十九溪之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的文物保護景點。

行政企業單位與文化設施

截止2008年, 營邊村設有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室外建有健身活動場所,成立外來人口管理小組、計生協會、有村級、治安巡邏隊及完全國小1所,學生645人(包括幼稚園)即營邊國小,有較上等級、上規模的企業8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