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痱子

痱子是夏季或炎熱環境下常見的表淺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發,使角質層浸漬腫脹,汗腺導管變窄或阻塞,導致汗液瀦留、汗液外滲周圍組織,形成丘疹、水皰或膿皰,好發於皺襞部位。

基本信息

病因

由於環境中氣溫高、濕度大,出汗過多,不易蒸發,汗液使表皮角質層浸漬,致使汗腺導管口變窄或阻塞,汗腺導管內汗液瀦留後因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滲入並刺激周圍組織而於汗孔處出現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細菌繁殖、產生毒素,可加重炎症反應。有人認為,汗孔的閉塞是由於原發性葡萄球菌感染,也有人認為痱子的發生與出汗過多無關,而與皮膚表面大量繁殖的微球菌有關。

臨床表現

根據汗腺導管損傷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晶形粟粒疹

又稱白痱,由於汗液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汗管溢出引起。常見於高熱大量出汗、長期臥床、過度衰弱的患者。皮損為針尖至針頭大小的淺表性小水皰,壁薄,清亮,周圍無紅暈,輕擦易破,乾涸後留有細小鱗屑。有自限性,一般無自覺症狀。

2.紅色粟粒疹

又稱紅痱,由於汗液在棘層處汗管溢出引起。急性發病,皮損為成批出現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周圍有輕度紅暈。皮損消退後有輕度脫屑。自覺輕度燒灼、刺癢感。

3.膿皰性粟粒疹

又稱膿痱。多由紅色粟粒疹發展而來。皮損為密集的丘疹頂端有針頭大小淺表膿皰。膿皰內常為無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

4.深部粟粒疹

又稱深痱,由於汗液在真皮上層特別是在真皮—表皮交界處汗管溢出引起。常見於嚴重和反覆發生紅色粟粒疹的患者。皮損為密集的皮色小水皰,內容清亮,不易擦破,出汗時增大,不出汗時縮小。當皮疹泛發時,全身皮膚出汗減少或無汗,面部、腋窩、手足可有代償性出汗增加,可造成熱帶性汗閉性衰竭或熱衰竭,患者可出現無力、睏倦、眩暈、頭痛等全身症狀。

診斷

根據皮疹在炎熱環境中發病,好發於皺襞部位,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皰,出汗後明顯增多,自覺症狀不明顯,天氣轉涼後好轉,診斷不難。有時需與夏季皮炎鑑別。後者發病有明顯季節性,皮疹為大片紅斑基礎上的丘疹、丘皰疹,有劇癢。

治療

1.局部治療

局部外用清涼粉劑如痱子粉外撲,或用清涼止癢洗劑如1%薄荷爐甘石洗劑、1%薄荷酊;膿痱可外用2%魚石爐甘石洗劑、黃連撲粉。

2.全身療法

瘙癢明顯時口服抗組胺藥。膿痱感染時選用抗生素。

預防

1.保持室內通風、涼爽,以減少出汗和利於汗液蒸發。

2.衣著宜寬大,便於汗液蒸發。及時更換潮濕衣服。

3.經常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常用乾毛巾擦汗或用溫水勤洗澡。

4.痱子發生後,避免搔抓,防止繼發感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