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丁目名Ophidiiformes
中文目名蛇䲁目
拉丁亞目名Ophidioidei
中文亞目名蛇䲁亞目
拉丁科名Ophidiidae
中文科名蛇䲁科
拉丁亞科名Neobythitinae
中文亞科名新鼬䲁亞科
拉丁屬名Monomitopus
中文屬名單趾鼬䲁屬
拉丁種名kumae
中文名熊吉單趾鼬䲁
命名人Jordan et Hubbs, 1925
原始文獻Mem. Carnegie Mus., X:324
模式產地Misaki, Japan
俗名庫馬鼬魚
形態特徵
背鰭95~99;臀鰭77~83;胸鰭29~31;腹鰭1;尾鰭9~10。發達鰓耙3~5+1+11。體長為體高5.0~5.4倍,為肛門處體高6.0~6.3倍,為頭長4.5~4.7倍。頭長為吻長4.4~5.4倍,為上頜長1.9~2.0倍,為眼徑5.8~5.9倍,為眼間隔3.5~4.0倍。體延長,側扁,尾端尖。頭部側扁,頭骨多孔。吻圓鈍稍突出。跟較小,長圓形。眼間隔較寬,約為眼徑1.5~1.7倍。鼻孔2個,分離,前鼻孔較小,約位於吻端與後鼻孔之間,不 靠近上唇邊緣,後鼻孔大,位於眼前方,距眼較距前鼻孔近。口大,下頜為上頓所包。上頜骨後端後延超過眼後緣的距離稍小於眼徑。有輔上頜骨。眼下感覺管隆起明顯,向眼後延伸。牙小,絨毛狀。上下頜骨狹長牙帶。犁骨牙叢倒V字形,左右兩支正中會合處膨大呈圓形。齶骨牙帶最寬處稍大於頜牙帶。基鰓骨具1中央牙叢,縱長形;鰓孔大,向前達眼中部下方。鰓蓋膜與峽部不連。前鰓蓋骨邊緣很薄,隅角處有1缺刻,蓋有皮膜,上下方有2~3平弱的棘。鰓蓋骨棘尖直,後端不超過鰓蓋膜後緣。假鰓退化,僅留2短小鰓絲。除15~17發達鰓耙外,尚有短小顆粒狀鰓耙。鱗小,圓鱗。頭、體及鰭基均密被鱗。側線上側位,在尾部消失。側線上鱗約9~10。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背鰭起點稍後於胸鰭基底。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十七~十八鰭條下方。胸鰭側中位。腹鰭喉位,在前鰓蓋骨邊緣下方,具1絲狀鰭條,兩腹鰭接近。生存環境
生境西北太平洋亞熱帶水深250-990米海區中等大的底層魚類
國內分布自東海琉球海溝北部到台灣北部較深海區
國外分布日本南部三崎, 土佐灣到九州海岑等水深605-700米的深海區
相關資料
中國動物志 魚類 第九卷 李思忠先生手稿
同物異名Monomitopus kumai Matsubara, 1955
蛇䲁目百科
蛇䲁目是西北太平洋亞熱帶水深250-990米海區中等大的底層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