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銅礦遺址

照壁山銅礦遺址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鎮羅鎮北照壁山中。田古礦洞、冶煉遺址和居住遺址三部分組成。在方圓約1公里的範圍內有古銅礦27座。部分礦洞已受到後期人工開採的破壞,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積物封閉,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銅礦渣堆積。經初步調查,礦洞入口有豎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種。

基本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照壁山銅礦遺址照壁山銅礦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

照壁山銅礦遺址VI-215

簡介

照壁山銅礦遺址位於寧夏中衛市鎮羅鎮以北照壁山的峰巒之中。據考證,該遺址是我國西北最古老的銅礦遺址,2006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照壁山的古銅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能就已開採,西漢時期就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開採和冶煉,在西夏、元代亦持續開採冶煉,在我國西北地區極為少見,為進一步研究西北地區“青銅文明”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該遺址由古礦洞、居住遺址和冶煉遺址三部分組成。在方圓約1公里的範圍內有古銅礦27座,部分礦洞已受到後期人工開採的破壞,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積物封閉,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銅礦渣堆積。經初步調查,礦洞入口有豎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種。在遺址表面,除發現漢代陶器殘片及宋元瓷器殘片外,還曾在礦洞內出土過白釉斜壁碗、瓷燈、漢代博山陶爐、錢幣及其他陶器。這處於1987年發現的古銅礦遺址,在我國古銅礦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古遺址

這兩處遺址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重點遺址。照壁山銅礦遺址在漢代已有了大規模的開採,分為礦洞區、冶煉區和居住遺址三個部分。菜園文化遺址屬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由居住遺址和墓葬組成。多年來,文物工作者對這兩處遺址進行過多次調查,對遺址的內涵做了初步考證,經過不斷的努力,引起來專家學者的關注,並對菜園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發掘。

遺址的成功申報,為今後的保護和內涵挖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進一步的弘揚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礎。據了解,該遺址位於中衛市鎮羅鎮以北的照壁山峰巒之中,由古礦洞、居住遺址和冶煉遺址三部分組成。在方圓約1公里的範圍內有古銅礦27座,部分礦洞已受到後期人工開採的破壞,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積物封閉,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銅礦渣堆積。經初步調查,礦洞入口有豎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種。在遺址表面,除發現漢代陶器殘片及宋元瓷器殘片外,還曾在礦洞內出土過白釉斜壁碗、瓷燈、漢代博山陶爐、錢幣及其他陶器。

文物工作者經研究後確認,照壁山的古銅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能就已開採,西漢時期就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開採和冶煉,在西夏、元代亦持續開採冶煉,在我國西北地區極為少見,為進一步研究西北地區“青銅文明”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發現

照壁山發現27座漢代銅礦遺址

據實地調查,此遺址共有27座,且部分窯洞口有大量的陶器殘片以及煉過銅的石渣、碳渣和灰層堆積。陶器殘片以泥質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和夾沙紅陶。在冶煉遺址內發現窯爐10多座,分布集中,排列有序。由於自然的風化,部分窯址已嚴重破壞。

據介紹,中衛照壁山青銅採礦及冶煉,最早可能始於漢代。當時,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開採、冶煉及冶鑄等技術,並將手工業青銅器遠銷周遍地區。此遺址的發現為寧夏乃至西北青銅冶煉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歷史規模地位

照壁山的古銅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能就已開採,西漢時期就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開採和冶煉,在西夏、元代亦持續開採冶煉,在我國西北地區極為少見,為進一步研究西北地區“青銅文明”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該遺址由古礦洞、居住遺址和冶煉遺址三部分組成。在方圓約1公里的範圍內有古銅礦27座,部分礦洞已受到後期人工開採的破壞,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積物封閉,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銅礦渣堆積。經初步調查,礦洞入口有豎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種。在遺址表面,除發現漢代陶器殘片及宋元瓷器殘片外,還曾在礦洞內出土過白釉斜壁碗、瓷燈、漢代博山陶爐、錢幣及其他陶器。這處於1987年發現的古銅礦遺址,在我國古銅礦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