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煙竹鄉位於滎經縣城東南,馬耳山腳下,海拔在780至2600米,鄉政府駐地蓮花村五社,距縣城3千米,離國道108線2.5千米。原滎石路(滎經至石滓鄉)縱貫全境,長達15千米。坐標東經102°51′、北緯29°41′,東與雨城區、洪雅縣交界,南靠龍蒼溝鄉,西接附城鄉,北與青龍鄉、嚴道鎮毗鄰,幅員面積42平方千米。全鄉下轄3個行政村2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人口3567人。以林竹、長毛兔、生態羊養殖等三大產業為主。現有鄉衛生院、獸醫站、國小校各一所。鄉政府現有在職職工為18人,其中黨員13人。
歷史沿革
清朝時,屬清化鄉所轄煙竹壩,民國初年至民國24年(1935年),為滎經縣南區所轄的煙竹上、下壩,民國25年(1936年)屬小溪聯保,民國29年(1940年)屬滎經縣復興鄉第五、六保,1951年4月建立鄉、村人民政權時將復興鄉第五、六兩保及復興鄉第一保的半保劃出建煙竹鄉,下轄冷竹、蓮花、雙紅、九龍、鳳凰5個行政村,1958年10月底建煙竹人民公社,1968年12月稱煙竹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為煙竹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改公社為鄉。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貌以中山區,兩山對峙,溪溝縱橫,形成峽谷地帶為主,山嶺屬南北走向,馬耳山為主山。馬耳山位於煙竹鄉與雅安市雨城區之間。在地質構造單元上屬峨眉斷塊,岩層以古生界二迭系棲霞十茅口組峨眉山玄武岩為主。山嶺南北走向,北接羊子嶺,南接瓦屋山。頂部斷層切割,深溝縱橫,多斷塊山峰,最高峰雙峰雄峙如馬耳,因名馬耳山,海撥高度2628.9米。
氣候
煙竹地處北緯29°44′,屬於接近中緯度的低緯度地區。氣候屬於亞熱帶;在大氣環境上受季風的控制,因而屬季風氣候;在地形上高低相差懸殊,垂直變化大,因而具有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5.5℃,年均雨日250天,一年中七月最熱,平均溫度24.5℃,年最高氣溫28.5℃,最冷一月,最低氣溫4.5℃,年溫差19.5℃,年日照900小時。四季分配春季109天,夏季79天,秋季83天,冬季105天。降雨量年分布199天,年降雨量1230 毫米,年蒸發量952毫米,相當於全年降水量的76%,相對濕度82%。由於煙竹位於馬耳山的西麓,接近於瓦屋山西坡,因而處背陰面,所以氣候偏低,年均氣溫只有13.2℃,尤其是九龍溪則更低大約只有12℃以下。春秋雨季有陰雨,間隔年份會出現颳風和下冰雹等災害天氣。鄉境內由於降雨量多,雨日多,天氣雲量多,導致太陽輻射能減弱,因而蒸發量小。多年平均蒸發量少於降雨量。PH質在4.5-5.5度,十分適合茶葉、慈竹的栽種。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五月至九月,蒸發量少於降水量;降水量少的冬春兩季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文
雖然煙竹鄉只有煙溪溝和冷竹溝兩條稍大一點的溪流橫穿其間,但水資源卻發揮著它一定的優勢。
煙溪溝:煙溪溝流向由東而西,發源於馬耳槽花石包,上游為磨房溝,並分東南三支流,南綠林溝、紅石溝,三支流於三叉河會合形成煙溪溝,流經煙竹鳳凰村,再經附城鄉煙溪村注入經河,全長約18公里,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
冷竹溝:冷竹溝流向由東而北,上流主支流九龍溪,發源於九龍洞,同漂水岩溝、張家溝、黑桃溝、貓思溝等四條小溪,流經雙紅村張家組三尖口會合,流經雙紅、蓮花兩村,於小溪口(煙竹鄉蓮花村一社,嚴道鎮新南五組)與青龍鄉青龍河會合注入經河。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煙竹農民就能挖掘水資源的效力為農業生產服務,興修水利,修建堰渠人頭堰 、九龍堰兩條,人頭堰還流往附城鄉打羅坪。解放後,大力興修水利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又充分利用煙竹水源,先後新修了壁山堰和三村堰,就形成了四條大堰環抱煙竹自流灌溉的局面。
礦產資源
煙竹的礦產有金屬:鐵礦、銅礦、鉛鋅礦;非金屬礦:煤砂、玄武岩等。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地質災害等。洪澇災害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5月至10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9年7月27日水稻受災面積298畝,其中無收面積105畝;玉米受災面積487畝,其中無收面積274畝;其它作物受災面積449畝,其中無收面積245畝;沖毀二社鐵索橋1座、集體保管室3間、磨房3座、民房8間、豬圈房1間、豬圈2眼、防洪堤800餘米。
經濟概況
農業
全鄉耕地面積2710畝,其中水田2095畝,旱田615畝,人均耕地0.72畝,林地面積5.4萬畝。
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386噸,人均369千克,其中水稻918噸,小麥88噸。
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668頭,生豬年末存欄4073頭;羊飼養量621隻,年末存欄數338隻。
工業
2000年2月12日引進湖北省丹江口市熊光儀的三官殿鐵合金廠,於2000年7月建成裝機2×2000KVA的滎經特種合金廠一個,2002年該廠又增加3號爐,2003年又建分廠1個,兩座廠總投資2050萬元,總裝機12000KVA,容納務工農民365人。在此之後,又相繼引進昌達公司、石發公司分別投資1200萬元,1700萬元,於2003年建成裝機都是10000KVA的稀土合金廠、電治二廠,分別可容納務工農民160、180人。
文化藝術
鄉內民間歌曲主要有,山歌、兒歌、燈調、勞動號子、小調俗歌、紅軍歌。如《馬耳山謠》、《天上落雨地上流》、《送郎送到班竹灣》、《陽雀叫喚映過山》、《哥妹相交不用媒》、《情郎趕妹》、《天長地久永不分》、《送郎去當兵》、《當兵要當紅軍》、《紅旗滿天下》、《翻身日子甜如糖》、《婦女翻了身》、《幸福生活萬年長》、《太陽出來照山岡》、《點點斑斑》和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等。其形式主要是男女對唱,相鄰兩地幹活的農民相互對唱,也有閒情逸緻著沒事,解憂時自己獨唱。民間器樂主要有竹號等,該竹號長時期流行於鄉內,為自製樂器。以嫩茨竹1根,從大到小逐段削榫逗牢即成。號身長1米左右,有的達1.5米,號身越長音量越大。
社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所)1所,國小1所,專任教師1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鄉衛生院1個,床位10張,固定資產總值4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名,其中: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1人。全年共2948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社會保障
2011年共有222人享受低保,享受五保政策3人(其中1人系敬老院集中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