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購物日的起因及發展
現代社會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促進消費主義文化在人群中產生並蔓延。消費能力一度成為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不過,也有人通過不消費改進生活質量。據英國《每日電訊報》4日報導,有10名美國人結成拒絕消費的“友情同盟”,如今,他們已經堅持了一年不購物的生活。“簽約者”
2005年12月,在美國舊金山一次普通的朋友聚會上,10名收入屬於中產階級的美國人決定嘗試一年不消費。他們戲稱自己為“簽約者”,就像1620年簽訂《五月花公約》的清教徒決意追求高尚生活、拯救靈魂一樣,“簽約者”希望在鋪天蓋地的“大眾消費”文化中急流勇退,尋找高品位生活真諦。
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一年間,10位“簽約者”只購買生活基本必需品,如食物、衛生紙、內衣、牙刷等,其他物品則通過借、交換、自製和二手交易等方式獲取,還有些物品則是循環使用。“簽約者”在這一年裡同樣遇到一些問題,但他們也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式。如果需要添置衣物,他們會去二手服飾店或慈善義賣店。如果孩子需要玩具,他們會領著孩子到玩具店過上一天,儘管最後什麼都不買,但孩子們還是很快樂。如果有成員無法決定是否應該購買某件物品,10個人會投票決定。
雖然他們中也有人一時衝動,違反規則,但這種情況並不多。“簽約者”之一雷切爾·基澤爾說:“你會發現,購物的一分鐘熱情很快就會衰退。”現在,他們正在考慮設定一個“大赦日”,給自己放一天假,購買想要的東西。
無購物日的影響
10位“簽約者”的本意並不是為了省錢或保護環境,只是想使生活變得簡單而美好。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各種媒體的爭相報導已經使他們的口頭協定變成一種新興文化現象、一種抵制消費主義迷潮的大眾運動。“簽約者”的雅虎討論社區目前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4000多名支持者加入。很多人表示,這項運動具有很大啟示性,改變了原來的不良生活方式,他們將繼續堅持下去。熱烈的公眾反應中也不乏反對之聲。一些保守人士抨擊他們“反美國”、“反資本主義”,指責他們製造“經濟恐怖主義”。有人批評他們是裝模作樣的“經濟怪人”,並稱如果他們這種拒絕消費的行為持續下去,將會給經濟發展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造成損害。而美國商會主席也直言這種行為是在破壞經濟。
並不孤單
“簽約者”在抵制消費主義方面並不是孤軍作戰。
雜誌編輯考爾·拉森從1992年起就倡導“無購物日”,呼籲人們不要在感恩節後的節日購物狂潮中揮霍。
2003年,《今日美國報》專欄作家克雷格·威爾遜表示,他將在一年內只購買食物、衛生紙和贈禮。他說:“當時讀者給我史無前例的熱烈反饋。成千上萬的讀者給我寫了電子郵件。”
最近,作家朱迪絲·萊文的新書《別買它:我的一年不購物經歷》也已經出版上市。
美國德克薩斯州貝勒大學教授詹姆斯·羅伯茨說:“所有這些都很清楚地表明一點:一個人越重物質享受就越不快樂。我們通過對他人的愛和集體感獲得快樂。但像麥迪遜大道之類的繁華購物區卻告訴我們,只有購物中心才能帶給我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