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波傳播

無線電波傳播

無線電波通過介質或在介質分界面的連續折射或反射,由發射點傳播到接收點的過程。無線電通信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而實現的。因此,研究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無線電通信質量的重大課題。另外有同名圖書信息。

基本信息

radio-wave propagation

定義

無線電波通過介質或在介質分界面的連續折射或反射,由發射點傳播到接收點的過程。

無線電通信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而實現的。因此,研究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無線電通信質量的重大課題。

無線電波段表

波段

波段劃分

在通信中根據無線電波的波長(或頻率)把無線電波劃分為各種不同的波段(或頻段)。波段的劃分在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中國對無線電波波段的劃分法見無線電波段表 。

各波段傳播的特點

不同波長(或頻率)的無線電波,傳播特性往往不同,套用於通信的範圍也不相同。

長波傳播 距離300km以內主要是靠地波,遠距離(2000km)傳播主要靠天波。用長波通信時,在接收點的場強穩定,但由於表面波衰減慢,對其它收信台干擾大。長波受天電干擾的影響亦很嚴重。此外由於發射天線非常龐大,所以利用長波作為通信和廣播的不多,僅在越洋通信、導航、氣象預報等方面採用。

中波傳播 白天天波衰減大,被電離層吸收,主要靠地波傳播,夜晚天波參加傳播,傳播距離較地波遠,它主要用於船舶與導航通信,波長為2000—200m的中波主要用於廣播。

短波傳播 有地波也有天波。但由於短波的頻率較高.地面吸收強烈,地表面波衰減很快,短波的地波傳播只有幾十公里。天波在電離層中的損耗減少,常利用天波進行遠距離通信和廣播。但由於電離層不穩定,通信質量不佳,短波主要用於電話電報通信,廣播及業餘電台。

超短波傳播 由於超短波頻率很高,而地波的衰減很大,電波穿入電離層很深乃至穿出電離層,使電波不能反射回來,所以不能利用地表面波和天波的傳播方式,主要用空間波傳播。超短波主要用於調頻廣播、電視,雷達、導航傳真、中繼、移動通信等。電視頻道之所以選在超短波(未波及分米波)波段上,主要原因是電視需要較寬的頻帶(我國規定為8Mllz)。如果載頻選得比較低,例如選在短波波段,設中心頻率fo=20MHz,則相對頻寬//f/fo=8/20=40%。這么寬的相對頻寬會給發射機、天饋線系統、接收機以及信號傳輸帶來許多困難,因此選超短波波段,提高載頻以減小相對頻寬 。

傳播特性

無線電波在空間或介質中傳播具有折射、反射、散射、繞射以及吸收等特性。這些特性使無線電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衰減,如無線電波傳播到越來越大的距離和空間區域,電波能量便越來越分散,造成擴散衰減;而在介質中傳播,電波能量被介質消耗,造成吸收衰減和折射衰減等。

無線電波在真空中傳播,稱為在自由空間傳播,它的傳播特徵為擴散衰減。衰減的定義為:距輻射源某傳播距離處的功率密度同單位距離處的功率密度之比,其值反比於傳播距離的平方。

在傳播介質中,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不僅有擴散衰減,還有介質的折射和吸收造成的衰減。這兩種衰減分別取決於介質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減常數ɑ。n和ɑ都是頻率f、介質磁導率μ、介電常數ε和介質電導率σ的函式,即

式中ω=2πf;c為光速;對於電離氣體介質:

式中ε0為自由空間介電常數;N為電子密度;v為電子與中性分子的每秒碰撞次數;e和m分別為電子的電量和質量。

傳播模式

通常指電磁波在各種介質中傳播的一些典型方式。在地球上,無線電波的傳播介質有地殼、海水、大氣等。根據物理性質,可將地球介質由下而上地分為地殼高溫電離層、地殼介質岩層、地殼表面導電層、大氣對流層、高空電離層。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在各層介質中傳播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減常數ɑ各不相同。因而各種頻段的無線電波在介質中傳播均有其衰減較小的傳播模式。適於通信的傳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種。

地殼波導傳播

以地殼表面導電層和地殼高溫電離層為界面,以地殼介質岩層為介質形成地殼波導的傳播模式。超長波或更長波段的電波可以在地殼波導中傳播到千餘公里。但由於深入地下數公里的天線難以建造,現在還不能實際套用於通信。

水下傳播

無線電波在海水中傳播的傳播模式。電波在海水中的吸收衰減隨頻率升高而增大,目前僅用於超長波水下通信。

地表波傳播

無線電波沿地殼表面傳播的傳播模式,又稱地波傳播。地面吸收衰減導致波陣面前傾,使單位距離吸收衰減率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增大。地面吸收衰減隨頻率升高而增大。地波傳播用於中頻(中波)以下頻段。

無線電波傳播

電離層傳播

利用電離層和地面對電磁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進行傳播的傳播模式,又稱天波傳播。電離層按高度由下而上地分為D、E、F1和F2等幾個主要層次。各個層次中部的電子密度最大值由下而上逐層增加,而電子和中性氣體分子的單位時間碰撞次數則逐層減少。電離層的高度和電子密度均隨季節、晝夜和太陽黑子活動而變化(見圖)。

無線電波只能在折射率n值隨高度遞減的區域開始折返地面,電波途徑最高點處的折射率n值等於電波入射角θ0的正弦函式。對應於某一折射角,存在一個最高頻率,其傳播途徑的最高點可以達到F2層的最大電子密度區。此頻率稱為最高可用頻率MUF。頻率超過MUF的電波則穿透電離層不再返回地面。對應於最大入射角的最高可用頻率的最大值約為30MHz。

由於電離層的吸收衰減,不同波段的無線電波各具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形成不同的傳播模式。①短波段:電波可穿過D、E層到達F層,一般可滿足無線電波傳播的條件,吸收衰減大致與頻率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工作頻率應儘量接近MUF。由於MUF隨季節、晝夜和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變化,工作頻率必須相應地改變。此外,地殼表面導電層的上界面,對大入射角短波有良好的反射作用,可使下行天波轉變為上行天波,這樣就形成了多跳電離層傳播模式。②中波段:晝間的D層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只有當夜間僅有E層存在時,才能形成電離層傳播模式。③長波段和超長波段:電離層下緣滿足條件ω無線電波傳播V,晝間D層形成導電層反射面,夜間E層形成介質層反射面,並與地殼表面導電層構成大地-電離層波導的上下界面,其傳播衰減主要來自電離層的吸收,衰減值隨頻率遞增,超長波段的傳播距離可達數千公里。

相關詞目

電離層散射傳播 利用高度約85公里處電離層的不均勻性所產生的散射波進行通信的傳播模式。工作頻率為30~60MHz,傳播距離為800~2000公里。

對流層散射傳播 利用無線電波在大氣湍流氣團中產生的散射波進行超視距通信的傳播模式。適用於超短波段,通信距離可達數百公里。

對流層視距傳播 在低層大氣中,利用直射波的傳播模式,可分為廣播通信和點對點通信兩類。在大氣折射率隨高度增加而減小的正常分布情況下,直射波的傳播途徑向下彎曲,地球等效半徑大於實際半徑。當大氣折射率在某高度區間出現隨高度增加而增大的異常分布時,就會形成大氣波導,使傳播衰減遠遠小於正常的自由空間衰減值,短於厘米波段的直射波還會因為雨、雪、雲、霧的吸收,雨滴的去極化和不均勻氣團的散射,而受到影響。在收、發天線間不存在反射波禁止時,必須考慮地面反射波的影響。視距傳播是超短波段和微波段的主要傳播模式。用於廣播通信和移動通信的傳播距離一般可達60公里,用於微波接力通信的傳播距離一般在50公里左右。

繞射傳播 利用沿地殼表面的繞射波的傳播模式。適用於超短波通信,也常用於廣播和移動通信。

地空傳播 無線電波穿透電離層的直射傳播模式。電波穿過電離層會受到衰落、吸收、方向變化、傳播時延、頻率變化和極化面轉動等的影響,這些影響隨頻率升高而迅速減弱。千兆赫以上的無線電波在穿過大氣層時,受到氧分子和水分子吸收。在頻率為60GHz處出現氧分子吸收峰值。水分子吸收則從頻率為 15GHz才開始顯著,並在頻率為23GHz處出現一個吸收峰值。由於10MHz~20GHz的電波在自由空間傳播所受的衰減影響較小,這個頻率範圍就形成一個無線電波的大氣視窗,適於地空傳播,是衛星通信、空間通信的唯一傳播模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