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
鯉形目鯉科。體延長,稍側扁。頭呈犁頭狀,吻部向前突出,後部急劇隆起形成明顯的額突。前鼻孔具短管,與後鼻孔之間有一發達的、高出管壁的鼻瓣相隔。口亞下位,呈馬蹄形。須2對,均發達。眼退化,完全喪失視覺功能。背鰭游離緣稍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略粗壯,其後緣具強壯鋸齒。體鱗細小,縱橢圓形。體長100mm。體半透明。
生存環境
生活於黑暗的溶洞環境中,以水生昆蟲等為食。由於長期適應洞穴環境,體無色素,鱗片退化。以水生昆蟲等為食。
分布
我國雲南有分布,但分布狹窄,需注意保護。
相關探索
2010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研究專家趙亞輝博士隨同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欄目攝製組就巴馬“怪魚”專程來到巴馬瑤族自治縣調研。原來巴馬“怪魚”是一種名叫“小眼金線䰾”的國家二類保護魚種。
原因是,中國新聞社在網上發了一條“世界長壽之鄉發現怪魚”的訊息,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得知情況後,於近日趕到巴馬進行實地調研。據趙亞輝博士介紹,此前只有在廣西的凌雲縣、東蘭縣的兩處地下河發現有“小眼金線䰾”,現在巴馬縣那社鄉大洛村一叫“福源洞”的地下河裡發現是全國第三處發現的“小眼金線䰾”。這種魚因其魚嘴扁平象鴨嘴,呈細長型,有須,嘴唇像塗了口紅,眼睛靠近魚嘴,很小,身體扁平,當地人叫其為“鴨嘴魚”或“龍嘴魚”。據大洛村村民黎祖能介紹,這種魚生活在巴馬大洛村“福源洞”距洞口1000米深的地方,老人們也不知道這種魚叫什麼名字,一直把這種魚看做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