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無明[佛教用語]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不共無明》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 ’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
-
十五種無明
十五種無明,是佛教的一種佛術用語。
-
相應無明
佛教術語,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粗為相應無明。 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 不相應義者...
-
根本無明
佛學術語, 梵語mu^la^vidya^。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相對於‘枝末無明’。即諸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之海中...;二二○上):‘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
-
枝末無明
枝末無明即從根本無明中,生起更為粗顯之種種煩惱。 佛教把枝末無明分為一種見惑及三種思惑,見惑:是對三界起妄見以為實有而不知緣起性空。 三種思惑:是無色界...
枝末無明概述 枝末無明釋義 -
《覆業無明》
謂一切結使,覆蔽諸業,不令人知,恐失名譽、利養、恭敬等,是為覆業無明。
出處 相關詞條 -
大乘止觀法門
。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覺。答曰。不覺即是無明住地。若此淨心是無明者眾生成佛...之境即成妄境界也。以果時無明薰心故。令心不覺。即是子時無明亦名住地無明...觀體顯而性泯亦無明靜豁然。誰寄無所名焉為示物旨歸。止成謂之解脫。觀成謂之...
大乘止觀法門(第一卷) 南獄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
明心見性
,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無明的業力所牽引或驅策,顛撲而進──從而不斷地基於...他人以自肥,而且總是自以為是(self-justifying),絲毫不覺...心中沒有光明,也就是所謂『自心無明』,因此才會一直如是一輩子『盲目追求...
禪宗的智慧成就 見性並非易事 月溪法師問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