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臧克家創作現代詩]

《烙印》是近現代詩人臧克家於1932年創作的現代詩。此詩是作者人生痛苦的一種體味,他將這種感受比喻為“在我的心上打了個烙印”,同時,把它當作為一種普適性的人類感情的痛苦本身,並對痛苦的本質和應對之策做出了深刻思考。全詩注重格律和表現技法,形式齊整,節奏勻稱,形象準確。

作品原文

烙印

生怕回頭向過去望,

我狡猾地說”人生是個謊”,

痛苦在我心上打個印烙,

刻刻警醒我這是在生活。

·

我不住的撫摩這印烙,

忽然紅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聲,

件件唱著生命的不幸。

·

我從不把悲痛向人訴說,

我知道那是一個罪過,

混沌的活著什麼也不覺,

既然是迷就不該把底點破。

·

我嚼著苦汁營生,

像一條吃巴豆的蟲,

把個心提在半空,

連呼吸都覺得沉重。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32年,是臧克家早期創作中的一首詩。

在傷情泛濫的20世紀30年代的詩壇,臧克家的詩歌難得地獨樹一幟,表現著人生的苦硬。他的詩歌創作與新月派和現代派截然不同,他內心始終關注的是底層大眾的生活苦難,幾乎很少停留在個人的傷感上,而是貼近和理解他們的人生,寫出其內在的硬。即使寫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內心感受,臧克家也體現出這種硬氣,《烙印》就是如此。

而且,詩人曾參加過1927年武漢大革命,革命失敗後,他被迫喬裝打扮地在鄉間蟄伏七年,經受著難以想像的屈辱和苦難。悲憤抑鬱,內心深處猶如打上“烙印”。此詩反映的即是當時的時代的烙印,亦是詩人生活的烙印。

文學賞析

自古以來,宦海淹蹇、壯志難酬、情場失意、親緣淡薄等際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巨大痛苦。但《烙印》所關注的不是痛苦的具體形式和因緣所在,而是作為一種普適性的人類感情的痛苦本身,並對痛苦的本質和應對之策做出了深刻思考。

第一節以“痛苦是打在心上的烙印”為核心意象,運用倒裝的手法表達了人生的奧秘。以往的日子太沉重,故“生怕回頭向過去望”。因而自欺地說:“人生是個謊。”將正常的邏輯關係倒置組接,使語氣曲折迴旋又營造了懸念和鋪墊,使“烙印”出現更自然。“人生是個謊”說得很弔詭,透射出人生的神秘莫測。

第二節承接“烙印”意象,生髮出三種不同的內心感受。作者時覺痛苦是“毒火”,對不公平的人間充滿怨憤;時覺痛苦能“進出一長串歌聲”,或如幽州台歌般的激昂蒼涼,或如孤舟嫠婦敖的淒切怨艾;時而對“生命的不幸”淺吟低唱,自憐自悲。三種深沉的內心感受道出了痛苦的不同風姿和人生的複雜風味,滲透著凝重的生命意識和悲劇意識。第三節圍繞“痛苦是個謎”展開對人生經驗的描述。它是對前節中直面痛苦這一意念的反向延伸,帶有強烈的反諷色彩。反映出作者渴望著人們能夠因痛而醒,正視現實,和命運抗爭。這種反叛情緒和鬥爭精神顯示了強烈的自覺意識與主體意識,不僅對應了三十年代的歷史主潮,也延續了“五四”時魯迅發出打破“鐵屋子”,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啟蒙之音。

正是出自理性的清醒和主體的自覺,故在最後一節,作者對痛苦的態度是“我嚼著苦汁營生,/像一條吃巴豆的蟲”。這一名句,形象鮮明地表達出“極頂真的生活意義”,“咬緊牙關和磨難苦鬥”的生活態度。痛苦是一把鋒利的刀,剖破了人類的心,而堅忍是一劑良藥,讓破碎的心重新癒合。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作者所提出的“堅忍主義”不僅是拯救個體生命的銳利武器,也是人類應對各種苦難和災禍的巨大力量。故本詩也是對人類共同命運和集體痛苦的深切關注,閃耀著人文關懷的光芒。

《烙印》沒有概念的鋪陳,注重運用格律和表現技法。形式齊整,節奏勻稱,深受新月派“三美”的藝術點化。詩人對“痛苦”的關注和應對植根於現實。血肉豐沛,筋骨硬朗,毫無標語口號之嫌。“痛苦”的傳達既以個體生活的具體感受和心理情緒為基點,又運用意象和暗示把普適性的生活經驗加以連結,並升華出哲理的詩意,“把‘所感’與‘所思’,抒情與‘主智’,自我與‘非個人化’‘飽和交凝’為藝術的整體”。詩藝的嫻熟和靈慧的詩心,使其成為新詩園地里一株鮮艷芬芳的花朵,也推動著新詩在中西詩學交融的河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現代性因子。

詩人是寫人生痛苦的一種體味,將這種感受比喻為“在我的心上打了個烙印”,這是非常形象準確的一個描述,而這個“烙印”在詩人看來,不僅僅是一種痛的感受,還是在“刻刻警醒我這是在生活”。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性和深刻的對痛苦的理解。烙印既然留在了心上,它就要不時地被感覺到,所以,“我不住地撫摩這印烙,忽然紅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串歌聲,件件唱著生命的不幸”。這種不幸只能在詩人的內心唱歌,黑暗的現實中詩人痛苦卻不能對人訴說,詩人將這種人生的痛苦比做一個謎,“既然是謎就不該把底點破”。“我嚼著苦汁營生像一條吃巴豆的蟲。”將痛與苦咽下去,這是詩人面對生活的硬的態度。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生活的苦難在詩人心裡刻下了烙印,然而,詩人只能把這些痛苦、悲痛和不幸隱埋在心底,混沌地活著,心吊在嗓子眼上,呼吸都很艱難,忍辱負重卑屈地生活。詩人刻畫了舊時代普通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傷痕累累,但依舊屈辱而堅強地活著,苦難只有向自己的心裡去訴說,只有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這個烙印是生活的烙印,是不幸人生的印記。詩句間傳達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當代作家夏傳才《中國現代文學名篇選讀》:“詩篇深切地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在詩人內心打上的深深的烙印。這是什麼烙印呢?在前三節他運用了三個意象:一節說是使他痛苦的謊言,謊言指蔣介石集團發動政變的歪曲事實的官方言論,這樣的政治謊言不能不使他痛苦和警覺。二節說這烙印灼起毒火,造成生命的不幸,喻指這場惡毒的政變使無數革命者犧牲。三節說是一個不可點破的謎,因為在國民黨政權統治下說出事變的真相就是罪,所以只好“難得糊塗”。末節把自己比喻為一個吃巴豆的蟲,嚼著苦汁,提心弔膽地生活。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嚴肅的現實主義風格。”

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這是一首描寫痛苦的詩。全詩四節大體上用了三個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的烙印,痛苦是個謎,痛苦滲透進身心,自己於是像一條吃巴豆的蟲。詩人從不同的角度,以並不平衡的形象化的手法描寫了痛苦的深重。對“混沌”的生活狀態的不滿和對覺醒的渴望,使得詩人能夠從痛苦中發掘生活的意義,升騰起悲劇色彩的美,更因如此,痛苦的深濃與細處才深入人心。”

作者簡介

烙印[臧克家創作現代詩] 烙印[臧克家創作現代詩]

臧克家(1905—2004),山東濰坊諸城人,現代詩人、作家、編輯家,山東大學著名校友,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代表作品有《難民》《老馬》《烙印》《有的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