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飯樹 又名南燭,古稱染菽。屬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多分布於我國南方地區,因人們有每年陰曆三月初三用其葉蒸烏飯食用而得名。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適生範圍較廣,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是不可多得的製作盆景、盆栽的優良素材。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種為主。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烏飯樹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為常綠植物樹種、夏日葉色翠綠、秋季葉色微紅、萌發力強、喜光耐旱、耐瘠薄,樹高1m~3m,多分枝,枝條細,灰褐帶紅色,幼枝有灰褐色細柔毛,老葉脫落。

葉子特徵

烏飯樹 烏飯樹

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區域網路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

花朵特徵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4-10厘米,有多數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長4-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倍;花盤密生短柔毛。

果實特徵

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地勢

多生於山坡灌木叢或馬尾松林內,向陽山坡路旁。

土壤

多生長在酸性土壤中。

分布範圍

我國分布

廣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南至台灣、廣東(海南島)。

世界分布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朝鮮,越南,日本,泰國也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烏飯樹的花 烏飯樹的花

果:酸、甘、平,無毒、強筋、益氣、固精。

枝葉:苦、平,無毒。

根:主治跌打損傷腫痛,鮮根搗爛水煎外洗。散瘀,消腫,止痛。治牙痛。

牙痛:鮮根3~5錢,搗爛燉雞蛋吃。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筋骨痿軟乏力,滑精:果10~25克,水煎服。

刀傷出血:鮮嫩葉搗爛外敷。

婦人白帶:烏飯樹根30克,紅棗5個,水煎去渣服,並食棗。

血虛風痹 (貧血衰弱、神經痛)、腰腳無力:春季采新葉、嫩枝,切細,加水熬濃汁去渣,加糖收膏,  瓷瓶收貯,每次用溫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

園藝價值

常綠植物樹種,夏日葉色翠綠,秋季葉色微紅,萌發力強,製作盆景可採用提根式,懸根露爪、蒼古遒勁,根乾灰褐色帶紅,姿態優美,古拙典雅;帶葉製成蘇派盆景,葉片層疊有致,清奇古雅,為不可多得的一種新盆景樹種。

其葉可榨汁做烏飯

植物文化

烏飯來源

唐代的青精飯,是按照道家食療營養古方用南燭樹葉浸米蒸者而成的飯食。南燭樹又稱烏飯樹,人食其樹葉汁能強筋益顏。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在我國蘇、浙、皖、贛、鄂、湘等地區有吃烏飯的習俗,尤以江南為最。每年這天,各地大街小巷賣烏飯的擔攤比比皆是。舊時2、3個銅板的烏飯,置於乾淨的濕白布上一攤,熱氣騰騰,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葉包裹,噴香撲鼻,別具風味。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於是改為賜百官於午門食“麥餅宴”。

故事傳說

為什麼要吃烏飯呢?據說從前有個老太太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裡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裡,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烤鵝。老太太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她的兒子就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媽媽根本吃不到。目蓮到山上采了烏飯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目蓮這個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每年四月初八,當地人互相贈送烏飯。如果村裡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會把烏飯送到死者家裡,表示悼念。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戲劇《寶蓮燈》(即以前的《沉香劈山救母》)中有一段動人的情節:仙女三聖母(即青提夫人),因思凡下嫁人間,觸犯“天律”,被玉皇大帝關進了地獄,終日挨餓,兒子沉香(即後來的目蓮)孝敬母親,送飯到獄門,都被看門鬼吃光了。沉香後來找到一種樹葉擠汁把}米浸黑煮飯,從此看門鬼便不再敢吃。沉香母親依靠烏飯不但維持了生命,還生津復元,身體逐漸強壯起來。沉香的孝心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將其母親釋放。這雖是一種傳說,倒也不乏扶正祛邪之意。我們還可以在《神隱》一書中見有這樣的記載,西域有神,名日佛,佛生日以黑黍飯不落角祀之。中國奉教者(有佛教,也有道教)率相仿效,遂成此俗。至於為何要在四月初八食烏飯,這是因為四月初八為佛誕之日,佛家煮烏飯以供佛,供後,將烏飯散發給弟子,說食之可以消災。因為烏飯既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煮青精飯贈親送友,於是流傳開來。《江寧府志》、《金陵歲時記》都說過去“吾鄉每屆是日,沿途爭賣,以當點心。”到這時青精飯已無迷信含義,而是當作節日食品了

畲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畲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曆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斷糧關,並限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有人出了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林洪的《山家清供》,開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飯”。青精飯,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采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乾,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杜甫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新安志》“南燭”條載:“叢生春晚,苗葉紅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餾飯,故又謂之青精飯。”

乾隆年間《本草綱目拾遺》載有“王聖俞云:烏飯草乃南燭,今山人寒食挑入市,賣與人家染烏飯者是也。唐陸龜蒙道室書事詩,就有“烏飯新炊茶藿香,道家齋日以為常”之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