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方言

烏蘭察布方言

烏蘭察布、豐鎮、卓資、化德、商都、興和、涼城、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的漢語方言均屬於晉語張家口至呼和浩特片,四子王旗漢語方言屬於大包片。 說明一點,晉語不等同於山西話,而是山西中北部以及山西毗鄰地區陝北、冀西北、豫北、邯鄲等地的方言,正像粵語一樣,粵語不是廣東話,而是指香港、廣東大部還有廣西部分地區的粵方言。晉語是在80年代被語言學者李榮首次從北方官話中單獨列出,其主要依據是晉語保留了漢語古入聲,南方方言除了西南地區大部都有入聲,這是古漢語的一個特徵,北方話除了晉語都無入聲音此特點,所以顯其的晉語特別‘土’,‘北方話里的山裡話’。

基本信息

晉語張呼片語法

語法

就烏蘭察布本地來說,在方言中也有著不小的差別,比如四子王旗和察哈爾右翼中旗的人說話的口音就與察哈爾右翼前旗和商都縣、化德縣的人有著較大的區別。更確切地說,卓資縣的旗下營鎮、四子王旗等地人們的口音大體上和呼和浩特地區的武川縣、和林格爾縣差不多。而涼城縣南部地區人們的口音與山西省右玉縣、左雲縣一帶的很接近,興和縣南部地區人們的口音與山西省陽高縣一帶的接近,其他地區的口音則大體上相當。所以,面對如此複雜的地域方言,要想準確地反映出烏蘭察布的方言,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只能說一說大多數烏蘭察布人們共用的方言。

烏蘭察布的方言在語音上的特點,主要是表現在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在方言的辭彙上既有與國語相一致的,也有不一樣的。不一樣的辭彙像國語的“結巴”,在當地叫“結磕子”;“打盹”在當地叫“丟盹”;“地方”在當地叫“地斯”;“飽嗝”在當地叫“飽聲”;“鮮紅”在當地叫“紅丹丹”;“鼻涕”在當地叫“膿帶”;“被子”在當地叫“蓋窩”等等。
烏蘭察布方言辭彙的另一個特點是把一些常用的辭彙加入了特殊的輔助成分,如果說表示一定意義的詞叫詞根的話,那么,用在詞根前面起到輔助作用的是“前綴”、用在詞根後面的就是“後綴”、穿插在合成詞中間的就是“中綴”。而這些輔助成分用詞不含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起到調整音節的作用。前綴部分一般用在動詞和形容詞的前面,也有用在名詞和象聲詞前面的。比如,“圪”字有圪吵、圪眨、圪翻、圪縮、圪梁等;“忽”字有忽閃、忽攪、忽抖、忽踏、忽搖等;“日”字有日唬、日噘、日怪、日髒、日玄等。後綴部分一般用在動詞後面。比如“達”字有拍達、敲達、碰達、搖達、磕達等;“活”字有搶活、比活、擺活、參活、撇活等;“切”字有挖切、刻切、摳切、割切、啃切等。而中綴部分一般用在形容詞和它輔助成分的中間。比如“格”字有金格愣愣、清格粼粼、脆格生生、涼格蔭蔭、緊格蹦蹦等;“不”字有赤不溜溜、土不混混、澀不粗粗、愣不悻悻、小不分分等。此外,在烏蘭察布地區的方言中,辭彙的重疊形式也非常突出,除了與國語的一些相似之外,還有幾種特殊的重疊形式。比如,動詞重疊的有掃掃(院子)、看看(電影)、洗洗涮涮、進進出出等;形容詞重疊的有厚厚的(被子)、肉肉的(小手)、高高的(個子);名詞重疊的有頭頭腦腦、年年月月、上上下下;象聲詞重疊的有叮叮噹噹、嘰嘰喳喳、哼哼呀呀等等。同樣,在烏蘭察布方言中,兒式化的辭彙運用也很廣泛。比如,人人兒、貓兒、大官兒、老人兒、今兒、明兒、紅紅兒、歡歡兒等。在對人的貶損方面,烏蘭察布方言也是有多種方式,像“猴”、“鬼”、“貨”、“乾”、“相”等詞,大都用在這方面。比如,討吃候、爬長猴、灰猴、槍蹦猴、沒頭鬼、小氣鬼、灰鬼、挨刀鬼、懶貨、妨祖貨、沒吊貨、跳達乾、忽喇乾、抖達乾、討吃相、楞相等等。
其實,烏蘭察布的方言很是生動形象,比如,特指某種東西的有“圪都”是指拳頭;“牛牛”是指**;“切人”是指客人;“曲燈”是指火柴;“倒衩”是指衣服的口袋等。“山水”的意思是指洪水,比如說“昨天的這場雨可下大了,發了一場大山水”。“黑拉拉”是指兩個物體中間的空隙,比如說“你鑽進那個黑拉拉,給我把那根棍子取出來”。“圪勞勞”是指牆角的犄角旮旯,比如說“別到那個圪勞勞坐著,小心著涼感冒了”。比如說“你去腦頭幫我把這件衣服掛起來”。“饑荒”的意思是指欠下的外債,“隆奪”的意思是指特別寵愛和抬舉某個人或者是某件東西,比如說“看那個三娃子多沒骨氣,娶回來個媳婦一直就那么隆奪著,哪像個男人”。“黑欺”的意思是欺負別人,比如說“張四狗就是個欺軟怕硬的貨色,老是黑欺人家小侉子”。“等當”的意思是比劃,比如說“他們不會種山藥蛋,你給等當一下就知道了”。“支預”的意思是準備和預備好,比如說“你趁早支預好錢吧!估計買這匹馬得兩個錢了”。“躲對”的意思是儘量避免碰上,比如說“你千萬要躲對開一些,怕人家找你的麻煩”。“整搓”的意思是收拾、整理,比如說“我不待要下地了,你把地下的東西整搓一下”。“搭撈”的意思是撈取,比如說“你把這個買賣搭撈上吧!肯定能賺一筆好錢”。“溜舔”、“溜溝子”的意思是指那種愛想方設法巴結有權有勢的人,比如說“你看某某某那個樣子,一看就是個溜溝子的貨色”。“叨拉”的意思是聊天,比如說“沒事兒來我家裡坐坐,咱們好好叨拉一會兒”。

“尖團音”問題

“尖團音”是尖音和團音的合稱。長期以來,戲曲表演藝術家把不分“尖團音”視為不專業。北方戲曲自古以來就是傳播民族共同語的“天使”,都講究字正腔圓、吐字清晰,所以度曲都必須以語音最清晰、聲韻最完整的“中州音韻”為準繩。特別是京劇和崑曲里自然也就非常講究尖團音的區別。能和京劇界並駕齊驅堅持整齊分尖團的只有河南戲曲,同時評劇、越劇、黃梅、柳琴、呂劇、晉劇、川劇等戲曲也都講究分尖團。常香玉、馬金鳳、申鳳梅、毛愛蓮等藝術家,都非常講究分尖團。凡在推普前成長起來的戲曲名家幾乎都能區分尖團音,不分尖團的極為罕見。但是,因為國語里只有團音沒有尖音,大部分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尖團音了。
什麼是“尖團音”“呢?狹義上講z、c、s聲母與i、ü或i、ü起頭的韻母相拼的字叫尖音字,戲曲界稱這一類為“輕尖團”; j、q、x聲母與i、ü或i、ü起頭的韻母相拼的字叫團音字”。如:國語中的 ‘精經’、‘青輕’、‘星興’都同音,而北方話地區尤其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和老藝術家們把‘精’念zing,‘經’念jing;‘青’念cing,‘輕’念qing;‘星’念sing,‘興’念xing。又如 “酒”讀ziou,“西”讀si 這就是中原語音流傳至今的尖音。廣義地說,z、c、s和zh、ch、sh 的分別也叫尖團,戲曲界稱這一類為 “重尖團”。《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中文大辭典》、《辭源》四大辭書關於尖團音的詮釋,認為“惟河南語尖團最清晰”、“河南口音尖團最分明”。而有的專家則認為在現代漢語各方言中客家話和閩語保留尖團音最多。 “中州音韻”是華夏三千年來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是漢語方言族群中聲韻系統發展最快、最完整的基礎方言。從上古到元代,僅聲母就有了舌根音g k h ,舌面音j q x,舌尖後音zh ch sh ,舌叶音zi ci si ,舌尖中音d t n l ,舌尖前音z c s。雙唇音b p m,唇齒音 f v。這八組聲母是任何方言、次方言無與倫比的。不論任何地區、任何方言,缺一組都是語音成分發展不完全的方言,自旗人入關出現了尖音舌面化以來,許多學術大家都嘲笑尖團不分是“語音不正”。1923年至1957年間,江南“國羅派” 軸心人物黎錦熙聯合“國羅派”門人王力和新派學者陸志韋把分尖團的“老國音”修改為尖團合流的“新國音”,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迫使吳玉章為首的“老音派”同意了他們的《修正草案》,即《漢語拼音方案》。其間北京京劇界人士始終不渝地擁護吳玉章分尖團的方案,就是在“法定標準音”、“語言規範化”等等的高壓政策下,京劇界的藝術大師們也仍以“保存國粹”為由毫不妥協地堅持分尖團(樣板戲例外)。因此“京劇講究尖團”不僅在《辭源》上有說明,而且《漢語史搞》、《國語語音史話》等國語語音發展史上都有記載。
我們在教學生唱念課時,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嚴格區分尖團音。因為《現代漢語拼音方案》里只有ji qi xi,而凡是學過漢語拼音的人都把z c s和 zi ci si讀為‘資雌私’,而不知道zi ci si可以讀為舌葉-齦後音。對於非專業語言工作者來說想學也學不會,想分也不清,而且劇團和藝校的老師對這方面知識精通的也不多。多年前曾有過我的師兄與老師探討這方面學問時老師說不出所以然的現象。同時,我們在演出節目時發現年輕的觀眾不接受尖音。極少數老藝人和受方言影響的演員把個別字讀成尖音時,立即會受到別人嘲諷,同時會有教語文的或者業餘的老師及時指點糾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排斥牴觸尖音字的局面了。

方言特徵

辭彙特點

烏蘭察布方言有很多以“圪”做詞頭的詞
“圪”是烏蘭察布方言裡最常用的一個詞頭。它常常加在一些單音節的名詞、量詞、動詞、形容詞的前面,構成雙音節詞。
帶詞頭“圪”的名詞如:圪台、圪棱、圪角、圪崖、圪疤、圪蛋。
帶詞頭“圪”的量詞如:圪截兒、圪節兒、圪綹兒、圪堆兒、圪撮兒。
帶詞頭“圪”的動詞最多,例如:圪吵、圪怯、圪奓、圪抓、圪嚼、圪卷、圪擺、圪叨、圪瞪、圪沓、圪扭、圪肋、圪爬、圪翻、圪躺、圪擠、圪蜷、圪眨、圪諂、圪顫、圪揉、圪挪、圪搖。
帶詞頭“圪”的形容詞如:圪腥、圪朽、圪膩、圪瘮、圪搐、圪蔫。
帶詞頭“圪”的詞有不同的重疊形式:
一是“圪X圪X”相當於“X一X”。“圪涮圪涮”相當於“涮一涮”,“圪挪圪挪”相當於“挪一挪”,“圪擠圪擠”相當於“擠一擠”,“圪轉圪轉”相當於 “轉一轉”。
二是一部分“圪X”式動詞可以重疊成“圪XX”式,並在“圪XX”後帶個“的”字,具有形容詞性。如:“長得圪晃晃的了”。
三是一些“ABB”式形容詞可以嵌進一個詞綴“圪”,構成“A圪BB”式。如急圪念念、稠圪洞洞、白圪生生、新圪稜稜。
詞頭“圪”的作用,主要是把一個單音節詞變成了雙音節詞。詞頭“圪”作名詞時,隱含有“表示小”的意思。如:圪彎、圪角、圪頭。作動詞時,表示的動作具有短暫、輕微的特徵。如:圪搖、圪顛、圪眨、圪晃,圪閃、圪挪。

晉語分支

晉語分為八支:
邯新片(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包括晉城、邯鄲、焦作等地。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晉中等地。
呂梁片(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區與陝西北部黃河沿岸部分地區,包括呂梁等地。
上黨片(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區,包括長子、長治、潞城、壺關、襄垣等地。
五台片(五台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包括忻州等地。
大包片(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與內蒙古中部和陝西北部,包括大同、包頭、烏蘭察布等地。
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包括張家口、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地。
志延片(陝西省的志丹縣—延川方言),包括延安等地。

烏蘭察布方言作品

東路二人台,歌曲《集寧我愛你》,微劇《我是烏盟人》,我是烏盟人劇組由藝聚網組織成立,拍攝當下流行的網路微劇以及微電影,受到了廣大當地朋友的喜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