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背景
彭德懷的童年和烏石峰結下了不解之緣:和小夥伴在山上砍柴,在山腳放牛,拾過野果,摘過野菜,在山坳的水塘里洗澡嬉戲。最令他神往的,則是山頂那座不大卻十分堅固的石祠。祠堂正中端坐著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將——易參政。
守祠的阿公講,易參政姓易名華,是元末義軍陳友諒的參政。陳友諒被後來成為明王朝第一個皇帝的朱元璋打敗。易華便帶領一支人馬來到烏石峰,憑險據守,還在附近的青山、白石、營盤和珍珠寨等處,安營紮寨抵抗官兵,打富濟貧,保境安民。
多年以後,一個端午節,官兵用美人計騙易華下山,將他殺害。當地百姓趁夜將易華屍體移走,頭輕遠移15里,體重僅移5里,分別埋在風景秀麗的珍珠寨和烏石峰。百姓對易華的懷念,衍成動人的神話,說他死後頭飛珍珠寨,身飛烏石峰,鎮守四鄉。四鄉的人便在這裡為他建祠立像,把他當作保佑一方的神靈,四季供祭不絕,易華打富濟貧的故事也在這一帶世代流傳。
《明史》中無易華其人,在《湖南省志》中,則有關於烏石易華祠由來的記載。
當人們向易華祠敬奉香火、祈求福祉的時候,少年彭德懷卻深深地被易華的打富濟貧所吸引,易華成為他崇拜的對象,他立志要做易華這樣的人。
建築介紹
易華死後,鄉人便在烏石、珍珠等寨建廟供奉他。以烏石峰廟最為壯觀,遠數十里可見。
廟始建年代不明,重修於1924年,坐西北朝東南,屋高7米,尖頂重檐,分上下兩層,有廟房4間。原為青磚小瓦,重修後全部改用花崗石牆,瓦為鐵鑄。四周圍七鐵柱,門前二石柱支撐。門聯曰:“保障一方,有功德於民則祀;巍峨萬仞,想英靈劂濯如生。”門之上方刻有“烏石峰”三字。樓門聯曰:“鳥飛將近月;石亂欲撐天。”樓門上方刻有“文昌閣”三字。上述二聯均為清光緒四川提學使、書法家趙啟霖(1859—1935年)題寫。廟進探6.2米,寬5米。內供易華像。上層立有文昌帝君牌位。低於廟基5米的東南台地上有一橫四間的碑亭和兩間僧人住房。廟前有化紙爐,爐前有孟公廟。半山有土地、靈官兩座小廟及茶亭。
自1951年起,廟內無人看守,1955年前檐遭雷擊,後又屢遭破壞,整座廟宇全無瓦蓋,僅剩四周石牆。1994年,由當地民眾自願捐資,重新修復,並鑄易華像一尊,重500餘公斤,於9月27日安放於廟內,讓人們供奉。
烏石峰廟為湘潭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