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烏當協天宮 (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明、清
公布時間:1999年11月20日
協天宮,位於貴陽市東郊烏當區東風鎮的明代古建築,又名財神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仍然保存完好,是貴陽市近郊不可多得的一個文化旅遊景點。 據史料記載:協天宮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2年)開始修建,清同治年間(1862年至1874年)由於匪徒作亂,廟宇破壞嚴重,清光緒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890年至1906)重新修復。1991年,政府對協天宮維修用作文化站,2003年至2005年又經歷了大規模的維修,經過五百年風風雨雨的協天宮又煥發了青春,1991年11月,協天宮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獨特的戲樓文化
協天宮由大殿、戲樓、南北二層樓廂房組成封閉的四合院建築群,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45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協天宮大殿屬於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混合式硬山頂青瓦屋面,莊嚴肅穆,主要用途是祭奠財神、關帝、玉皇、天、地、水三官等神靈。大殿的兩側有走廊通向書房和廚房,形成了完整的建築群。
協天宮戲樓是貴陽市保存最完整的戲樓之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戲樓不分前後台,它面朝大殿,兩側廂房二層有走廊相連,形成封閉的四合院,在四合院中央可以舉辦有數百人參加的中型堂會。在戲樓的另一側,面朝烏當場壩,有活動的窗戶,如果遇到大型的祭祀演出,卸下窗戶就可以面對廣場而變成前台,這種兩面都能演出的戲樓在國內少見,形成了貴州獨特的戲樓文化。
清代碑刻 見證盛世烏當
協天宮北側的廂房內牆,鑲嵌著石碑七塊,記載了烏當開場事、塑財神像、重修協天宮等重大事件,這些石碑被列為省級文物。其中有兩塊石碑記載了烏當開場事:“永垂萬古”碑立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整塊石碑高1.7米,寬0.63米,總計880字;“玉石生靈”碑建於1783年,總計1600字,兩塊石碑真實記錄了當年開場事的盛況,同時也展現了很高的書法造詣。
還有幾塊石碑記錄了重修塑像、重建協天宮等重大事件,距今最少也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風雨變遷協天宮
在協天宮前的烏當場,自乾隆十七年(1772年)開場以來,已經有233年的悠久歷史,每逢甲子卯、寅、酉年每六天一場,作為烏當農副產品的交易場所。而過去達官顯貴們才能出入的協天宮戲樓,如今早已成為老百姓時常觀看各類文化表演的舞台,每逢重要節日,傳統的舞龍表演和其他一些慶祝節目都會在此上演。
歷史的迭更,讓協天宮經歷過多重身份,它曾經還是重要的行政活動場所。1940年,這裡成立了烏當區公署;1941年,貴築縣烏當區署在此設立;1955年,貴陽市烏當區人民委員會在此掛牌;1949年11月27日,協天宮場壩還見證了烏當開大會慶祝貴陽解放的盛況。
如今,協天宮仍然安靜地立於烏當一角,它見證了烏當及貴陽昨天的滄桑、今天的活力,也將見證明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