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為了記住的紀念——孫之俊紀念文集》是多位作者追憶孫之俊先生(1907-1966)的紀念文集,全書以“學者篇;親故篇;學子篇;附錄”組成的紀念文集,文章雖長短不一,但內容翔實生動,富有感染力。孫之俊先生的女兒孫燕華為本文作長文跋,更是感人至深。書後並附有孫之俊先生生平年表、主要漫畫作品一覽表。本書對於認識和了解我國現代漫畫和連環畫的先驅者之一的孫之俊先生提供了多角度材料,了解他的為人和藝術成就具有很大幫助。
作者簡介
孫燕華,1945年出生,孫之俊先生之女,李苦禪先生兒媳。自小深受父母影響,酷愛文學、藝術,勤奮好學,雖經坎坷而勵志不輟。主編書籍,策劃展覽,組織教學,參與拍攝多部電視紀錄片,為近年來十分活躍的文化人。現擔任: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教育電視台書畫藝術顧問、北京曲藝家協會藝術顧問、北京老合研究會顧問、李苦禪紀念館館長助理。
主編了《李苦禪紀念文集》、《孫之俊漫畫集》、《思想·手跡·足跡》、《駱駝祥子畫傳——老合名著的形象解讀》、《武訓畫傳合集》等書。拍攝了《愛國藝術家——苦禪大師》、《胡同古韻》(13集)、《華君武與漫畫》、《版畫家彥涵》、《侯一民與鄧澍》、《古建衛士》等電視片。
圖書目錄
為了記住的紀念(代前言)
學者篇·評
引詩
一棵被砍倒的大樹——記孫之俊和他的漫畫
還歷史之公道——《孫之俊漫畫全集》出版感言
《中國漫畫史話》(節選)
憶七七前夕北平的一次漫畫展
讀孫之俊先生漫畫——一位漫畫家的百年波瀾
漫畫先驅孫之俊
起於北平的漫畫先驅——紀念孫之俊先生誕辰100周年
漫畫前輩孫之俊
讀孫之俊先生漫畫
我不識君妄作評
魂兮歸來
《思想·手跡·足跡》為我們留下的啟示
是是非非說武訓
畫家筆下的遊記——讀漫畫家孫之俊《紫荊關遊記》
親故篇·憶
引詩
我在做地下工作時的戰鬥生活(摘選)
初進北平
憶孫之俊先生
為了明天,我們也說幾句
畫緣琴夢錄(節選)
憶孫兄
懷念我的孫舅舅
大伯父的幾件小事
我的生命是為了導人向善
孫伯父百年誕辰祭
大愛無言——憶孫伯母丁階青
心包太虛——憶塑造我人格的孫大媽(丁階青)
懷念孫伯伯
找回失去的記憶
一張珍藏四十多年的相片
孫老師的二三事
孫之俊,一棵被砍倒的大樹
學子篇·贊
引詩
北有孫之俊
懷念之俊師
緬懷恩師——孫之俊先生
恩師孫之俊先生與《駱駝祥子畫傳》
一份童心憶恩師
優秀的老師影響學生一生
和孫之俊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影響至深的老師
教澤宏深音容永存——記美術教育家孫信老師二三事
四姐妹漫話孫信教音樂
終生最難忘的一次談話
大師小事
師道匠心
不應被時代遺忘的畫家
執教遺珍——董曉山憶往
跟隨老師學畫的日子
我崇敬的老師孫信
恩師孫信
難忘那已逝的往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孫老師
一件小事——懷念孫信先生
導人為善的好老師——憶孫信先生
悼恩師循遺教
一方白手帕飄舞幾十年
老師是我的榜樣
老師伴奏我唱墜子
遠方的思念
師生鑄深情藝壇苦耘耕——畫家孟慶堂談受業孫之俊的藝術之路
為我改詩的孫老師
角兒就是角兒
沉甸甸的光輝
孫先生永遠活在我心中
從看小人書知道了孫老師
追念我的美術老師
本該是愉悅的回憶、笑談的往事
我心目中的孫老師
師之楷模
傳承是我們的責任
深深的懷念
五十年前的一天下午3點20分
燭光永照——記恩師孫信
附:來信四封
難以忘懷的孫之俊先生
吾師孫信
難忘往事
遠方來信
孫之俊作品選
速寫遺珍(摘選)
漫畫回眸(摘選)
單幅漫畫
連續漫畫
色彩瞬間(僅存)
水彩作品
連環畫緣(摘選)
連環畫封面
執著畫武訓橫招飛禍
鍾情於京味三畫“傻駱駝”
文如其人(摘選)
歲月影像
我的爸爸媽媽
難忘曾經有過的溫馨
一生革命的丁冷姨
關心我的大姐和姐夫
紀念孫之俊先生誕辰百周年作品回顧展
往事並不如煙
前為古人後為來者
別無旁鶩繼續前進
附錄
孫之俊先生簡介
孫之俊先生年表
漫畫作品一覽表
舊文重刊
三十年代北京漫畫界(節選)
現代藝術家孫之俊
現代藝人志——孫之俊
後記
文摘
我不識君妄作評
常振國
日前,摯友武冀平先生邀我寫一篇紀念孫之俊先生的文字。我與孫先生不曾相識,感覺無從下筆。後又接到孫先生愛女燕華女士寄來不少關於孫先生的資料,特別是孫先生的漫畫作品、撰寫的文章,以及他坎坷一生的介紹,拜讀後,心中不禁為之一震,思緒萬千,感觸頗多。
先說說孫先生的漫畫。張振仕先生認為,孫先生“是繼豐子愷之後,漫畫界承前啟後的人物”;華君武先生認為,漫畫史上應該有孫先生一筆。何謂“承前啟後”?“一筆”又該是多重的分量?這要靠事實說話,要靠實力證明。孫先生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開始致力於漫畫的創作,一畫就是20多年,從未間斷,數千幅作品,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始終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心貼心。仔細觀摩孫先生的作品,你會發現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篇篇有“靈魂”,無論用墨多少,筆觸所及,處處可見先生閃動著的思想火花。1933年底,當時的偽滿政府宣告次年將實行帝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為此,孫先生創作了一篇《把戲》的作品,發表在《北洋畫報》上。畫面上一把“龍椅”架在一根三折的支桿上,畫面右下側,夢想登基的溥儀正雙手扶著雲梯,準備攀爬上去。乍一看,還以為是一位要耍雜耍的。再一琢磨,忍不住啞然失笑。這幅作品,畫面雖十分簡潔,但表現的卻非常生動,它向世人宣告:“稱帝”不過是一場鬧劇,偽滿政府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危如累卵,是一定會遭到全體國人反對的。這幅作品的名字也起的好,“把戲”二字,不僅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此事的嘲諷、輕蔑,而且也道出了人民大眾的心聲。作者的思想火花,點燃了億萬百姓胸中鬱悶已久的憤怒之火,猶如一把匕首,直入反歷史潮流而動分子的心窩!除了帶有強烈社會政治題材的作品外,即使是一些反映日常生活的“小品”,孫先生也是“按著現社會現環境的需要去做”,“是給人指示出現社會是非善惡的,是給人開心遣興的”。比如《浪漫派》、《真正的音樂迷》、《野花戀不得》等等。
說起漫畫,一般認為似乎不需要太深的藝術功底,但我覺得這種說法欠妥。以我的理解,漫畫是用最簡練的筆墨(線條),融人最機警的智慧,採用藝術的手段,用誇張、用變形來實現作者的“目的”。我們在評論文學大家的時候,常常欽佩他們能用最通俗、最節省的文字表達出最深邃的理念,刻畫出最鮮活的人物,描述出最生動的故事。我以為漫畫與文學之間應該是相通的,由此來評判漫畫家尤為恰當。問題是社會上確有一些冒牌的漫畫家,他們以漫畫作幌子,掩蓋著自己拙劣的畫技。對此,孫先生有過嚴肅的批評,他說:“在報紙、雜誌上常見到有許多作品是真稚拙而冒充古拙,在這種糟漫畫上無論由那一處著眼都差,第一既是畫就得畫的好,那么構成一幅好畫的條件至少也得有那么幾條,但是一條也沒有,那么再從漫上著眼或者可以得到一點輕快的感覺,但是又感到是糊塗,我之所謂糊塗不是心裡沒有成見,想不出一個準章程來,而是記憶不清,手不馴服,看得太少,稀里糊塗湊合上的叫做糊塗,糊塗還有什麼意思。”今天我們觀賞著孫先生的作品,品味著孫先生半個世紀以前講過的話,再耐下心來認真考評一下當下的漫畫作品和眾多的漫畫家們,我們會做何感想呢?
再說說了解了孫先生的一生後,自己的點滴感觸吧。解放前,孫先生考入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就開始漫畫創作,那時他不過20歲左右。從發表的作品和他的交往活動看,他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幻想、思想活躍、勇於開創的有志青年,可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義憤填膺,揮筆創作了《國人速醒》、《1933》、《五三》、《無題》、《大家還不快醒嗎》;面對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的軍閥混戰和腐敗的官僚政府,他無情揭露,創作了《新年漫畫》、《今日之內戰》、《怎么瞧不見呢》《黑白》;面對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他充滿同情,創作了《報考一名職員》、《都市之冬》、《民生》、《無衣無食臘月怎挨》;對社會上的一些其他問題,他同樣十分關注,疾惡如仇,導人為善。
終結孫先生漫畫創作生涯的是50年代初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孫先生因為創作《武訓畫傳》受到株連。武訓是一個乞丐,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也能有書讀,他傾其所有,將乞討來的錢全部用來辦學校。孫先生深深被武訓的所為以及他的這種精神感動,曾先後三次創作武訓這個人物,可見他內心深處蘊藏著多么大的熱量。但是一場無情的、毫無道理的批判,猶如一盆冰水灌頂,徹底澆滅了他滿腔的激情!可以想見,他當時的那種無奈、委屈、痛苦是多么令人難以忍受。而這種難言的痛苦,我深信,是語言難以表達的。如果沒有親身經歷,也是永遠無法體會得到的。或許是這場批判,讓孫先生懂得了什麼,他竟由此合棄了前半生所鍾愛的漫畫創作,轉身投入到教師的行列,全身心地去教書育人。默默無聞,兢兢業業。這是不是他在以另一種方式去實現他的追求?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再一次毀滅了他的理想。孫先生可能萬萬想不到,他連一名“教書匠”都不能當了,而轉瞬間竟成了“反革命分子”。當所有的一切都已絕望,老家院內的葡萄架便成了他最後的歸宿。孫先生的一生實在令人同情,同時也讓人心情沉痛,引人思考。孫先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關心國家民族命運,才華橫溢,積極向上的熱血青年,只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逐入另冊。他的一生,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極左路線對老一代知識分子的迫害,看到了當年文化政策所帶來的惡果。讀了他的一生,使人掩卷之餘,總有一種更深邃的東西纏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酸甜苦辣,難以言語。
“我不識君妄作評”。拉拉雜雜的寫了以上這些,略表我對孫之俊先生的景仰之情,或許也算是對先生的一點紀念吧。
常振國 華齡出版社社長,編審。中國出版社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合作出版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P59-61
後記
這本紀念文集終於出版了!可能許多篇文章的作者,或以為無望,或已不耐煩了。確實從2007年末籌集至今,過去了五個年頭,時間太長了,真抱歉!做為孫之俊先生的女兒,在此我由衷地感謝所有的參與者和協助過我的人!
2007年12月2日—9日我們在太廟舉辦了《紀念孫之俊先生誕辰百周年作品回顧展》,當時我便與武冀平、馮大彪等先生商量出版一本紀念文集,把現場觀眾——絕大多數是孫先生的老友和學生的感受整理成書,留給後人。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知道,從清末民初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過那么一批朝氣蓬勃,頗有作為的中國知識分子,而孫之俊先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知道,孫先生的學生們——生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直到現在的中國知識分子又是怎樣走過來的!幾代人的經歷、認識和感受,在這本書里能夠得到真實的展現。這個想法實現了。
真實,是這本書具有歷史價值和生命力的原因。因為所有的作者都不是在吹捧一位當下大紅大紫或者已經鐫刻青史的“名人”。他們描述的完全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對幾十年前生活的回味,還是在剛剛看過孫先生作品後的驚訝,都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而在這種真情實感的追述中,沒有套話,沒有假話,沒有恭維之詞,只有客觀,只有坦誠,只有真情。
近百年的歷史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多變的一段,不僅“文化革命”是“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也是“絕無僅有”的。既便是羅貫中在世,也很難編纂出一本類似《三國演義》的巨著來描述,因為它很難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幾個字來概括和體現。從慈禧、光緒到孫中山、袁世凱、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國共合作以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如果一定要描述這百年來的悲壯與輝煌,我想是否應該歸為:“進而又退,退而又進”呢?!
孫之俊先生生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直到1966年。他的漫畫創作(1927年—1949年)長達二十二年;他的連環畫創作(1936年—1966年)長達三十年。漫畫表達了他個人對社會、人生、國事、家事的看法和認識;而連環畫則必須按照文稿來創作,因此一方面表達了他的個人觀點,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傾向,比如五十年代的前蘇聯故事的大量創作和出版發行——那正是中蘇友好的時代。
孫先生的速寫本因為借給了學生董曉山才倖存下來,那張張畫面都成為孫先生情感和繪畫功力的展示,至今這個本子成為他所有寫生稿的唯一記錄了。
孫先生的幾幅水彩畫也是老友,老學生回贈的,雖然少得可憐,但是精彩的讓人過目不忘……
周恩來總理在組織老一輩政協委員寫回憶錄時曾提出“三親”的原則,即“親歷、親見、親聞”。文集作者中的張啟仁、丁冷、孫靜、於東海、閻少青、穆家麒都符合“三親”的要求,至於姜化善,作為出生於1940年的姜震瀛先生之子,也是“親聞”與“親見”的小小旁觀者,因為當時他已六七歲了。
遺憾的是於東海、閻少青先生過世較早。我請他們寫回憶文章時是八十年代初,對許多問題的看法、認識和評價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更何況二位當時也是剛剛從外地返京,落實政策不久,驚魂未定之際。看他們的行文仿佛依然在寫“文革”中的證明或交代材料。只有穆家麒先生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從容淡定中寫完了他的《畫緣琴夢錄》。從我節選出來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平靜的心態。雖然在做地下工作這一段中,穆先生只是“下線”之一,但他回憶得卻最具體、細緻。
我的姨姨丁冷和大姐孫靜是對我父親孫之俊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有1942年丁冷被派遣人北平,父親沒有機會參加到中共領導的地下工作的隊伍中,也就沒有機會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以至到1945年他跟隨丁冷到中共華北城工部見到劉仁同志後,倍受鼓舞,才有了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所做的工作。做為藝術家,特別是漫畫家,在孫之俊先生創作的《戲劇人生》和《老鼻煙壺》中我們會感到作者內心的憤懣和革命的激情。
張啟仁先生的文章是對1937年7月3日一7日,由孫之俊等人發起的北平漫畫展以及對孫先生的為人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和紀念,而這個展覽一定會永標漫畫史。
歷史,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人走出來的;也是由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和生活中的每個人寫出來的。記錄,認識和評價中的偏頗、扭曲、爭論、否定和批判都是正常現象,但我們應當力求辯證的、全面的、客觀、公允與平和地看待歷史,看待歷史事件,看待每一個人。
如果我們能在這飛揚浮躁的、光怪陸離的社會中,找到一塊淨土,拋棄那名利場上的喧嘯,呼吸著沒有被污染的空氣,品飲著清涼的甘泉,認真而仔細地讀著這本由86位作者寫出來的文集,我想,它一定會有助於你認識昨天和今天,理解周邊的人和事,了解前輩和清醒自己。因為只有靜居于山林,看著幾番凋落的紅葉,舉家食粥的曹雪芹,才能寫出他紅樓大夢,這就是我在編輯這本書時的體會。
最後我要說明幾點的是:
1.在各位作者的文章中特別是老學生的文章中多次對孫先生的外貌進行了描述,重複較多,因此我們進行了部分刪節,在此向各位表示歉意。對雷同的文章題目,我們也進行了調整。
2.對各位文章中所提到的孫之俊先生的漫畫部分,能隨文章排版的儘量排入文中,多人提到的作品,我們按照其發表的時間順序另行排列,這樣做雖然使讀者會感到一些不便,但避免了一幅作品重複出現的問題。
3.註明武冀平先生撰文之外的說明文字均由我撰寫,如有不妥,由我負責。
4.孫之俊先生的連結資料較多,我們僅選出與文章內容相關的部分,供大家參考。
最後請讓我再一次向每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特別感謝武冀平、馮大彪、沈念樂等先生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學苑出版社對我的理解,實現了我和所有作者的心愿。
孫燕華
2012年11月
序言
這是一本紀念文集,是多位作者追憶自己曾接觸過的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孫之俊先生。
作為他的女兒,我只與父親共同生活了二十一年,今年是他誕辰105周年。二十一年近距離的生活留給我的是具體實在、鮮活生動的記憶;而四十五年陰陽兩界渺渺茫茫的思念,卻讓我從歷史的、社會的、客觀的角度冷靜地理解了他。這種理解是從他的畫作和文章中得到的,特別是近些年對父親漫畫作品的梳理。
行為與藝術
我家的院子位於北京現在復興門立交橋的東南,中國教育電視台的位置。那裡原有幾條胡同:嘉祥里、坑(讀“炕”)眼井兒、柳樹井兒等等。柳樹井丙5號,後來改為23號的院就是我的家。大約在1942年,父親買了這裡的四分空地,自己蓋了這個院子,用母親的話說,燕子啄泥般的搭了個窩。院子正南正北,四四方方,白牆青裙,樸素整潔。雖說是灰平台的屋頂,但因為屋頂四周高起的女兒牆和設計成陡磚的門窗上下沿,顯得十分疏朗且有些洋氣,所以我家的房契上寫的是“西式灰平台”。因為只有北房和南房,院子顯得很寬敞,東西兩側種了很多的樹,有丁香、海棠、櫻桃、山桃、棗樹、桑樹、柳樹和槐樹,再加上應時當令的花草,從春到秋花香不斷,濃蔭密布,十分愜意。蝴蝶、蜻蜓、螢火蟲……給我們的院子平添了幾分詩意和樂趣。條磚鋪成的甬路組成了很大的一個“工”字,順著南北牆沿兒將院內有土的部分分割成東西兩塊。鋪甬路用的是極普通的灰條磚,但是因為父親設計了非常有特色的幾何紋樣,所以顯得很突出。記得小時候,大雨過後,我站在中間的甬路上,看著東西兩邊院內的積水,映著藍天白雲,紛紛過牆而來的蝴蝶,想起了楊柳青年畫上的景致,不止一次地懇求父親修兩個小涼亭,仿佛我也可以走進畫裡似的。滿足不了我的奢望,父親就給我買了一隻小烏龜,平日在罐里養著。只要一下雨,我就趕著它從院北頭爬到院南頭而且嘴裡還喊著:“下雨嘍,冒泡嘍,王八戴個草帽嘍!”反正烏龜和王八也差不太多……這裡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溫馨,整潔疏朗,凝聚著主人的心血,顯示著他們對生活的態度。
了解父親的人都知道,一絲不苟、乾淨利落是他一慣的作風,嚴格的唯美是他永遠的追求。
有一年夏天,一陣暴風雨過後,院內靠東牆的一棵榆樹倒了。雨剛停,父親立刻拿著斧鋸去收拾那棵樹。我和小夥伴們也高高興興地跑過去幫忙。他讓我們把帶著許多葉子的枝子撇下來,收集到一塊兒,拽到院外垃圾站去。剛剛下過雨的院子,涼爽清新,幾隻蜻蜒飛來飛去,所有的花草樹木都在夕陽下閃著水光。我們一趟趟連說帶笑地把碎枝子拖到院外,因為葉子很濕,枝枝杈杈的,刮蹭得臉上身上都是水,有的樹葉還貼到臉上、胳膊上,但是我們幹得特別起勁,還互相取笑著。此時我突然發現,父親已經連砍帶鋸地把大榆樹截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多段。我好奇的問他乾什麼?他一邊幹著一邊跟我說,“你看著啊,我給你搭個俄羅斯式的籬笆!”
俄羅斯式的籬笆什麼樣子啊?我期待著。第二天一早,父親就在院裡幹上了。他用截成兩段的一米多長的粗樹幹一根頂住南邊院牆,一根頂在影壁牆的東邊,斜插著。兩根主幹固定到兩牆之後,又挑了一根最長的大樹枝固定在上面,成為籬笆牆的上沿兒,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再用鉛絲給牢穩,大大小小的枝杈被他錯落有致地編插在這幾根主幹之間,一個頗具風格的籬笆牆就初見模樣了。此時影壁的東頭和南牆之間被封閉了,我們覺得很新鮮,跑來跑去地從縫隙中互相扒望。因為這些枝幹都沒有經過加工,保留著它們歪歪斜斜的基本形態,再加上粗糙的榆樹皮斑駁肌理,真是別有一番滄桑的情調,非常像電影《靜靜的頓河》鏡頭中表現的那種感覺。見景生情,我覺得自己也進入了俄羅斯電影的情境,頓時平添了許多聯想:歌曲的旋律,集體農莊的場景,鄉村女教師……童話和蘇聯小說中的人物:娜達莎、卡秋莎……湧現在眼前,興奮不已。事後,我找出一件當時流行的蘇式背帶裙,還特地找了個小草帽戴上,拍了一張我想像的俄羅斯童話中的小姑娘的照片……
……
在這本文集中有印尼歸國華僑女八中時的同班同學陳春卿的文章,有趙潔、鄭秀岩等老同學的文章,都表達出對我父母親的深情。特別是北京史家胡同國小特級教師孫蒲遠,她不止一次的對我說,“剛一聽到孫先生的遭遇怎么也不相信,看到大街上走的有些像孫先生的人就會追上去看一看是不是他,難道真的就永遠見不到了嗎……”我看著她滿含眼淚的雙眼……
看看文集中這些普通的善良的老朋友、老學生的文章就能知道,他們是以多么真誠,多么樸素的愛去回報那遠去的孫老師,孫先生……多么淳樸的人們啊!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國力增強,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人文方面,在加強凝聚力方面,在反腐倡廉方面,在和諧發展方面,在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等諸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做為我,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並且做過多年教師的人來說,我是多么真誠地期盼著,我們的孩子們能夠在一種博愛與仁愛的環境中,丟棄沉重的負荷,找回那快樂的青少年生活,特別是不必去應試什麼,而恢復天然的,純真的心態健康地成長啊!
我想一本能真誠地記錄人們親身感受的真實文字是一定能傳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