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粑

1、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農業資源相對豐富,農業產業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著力培育和扶持了蔬菜、漁業、水禽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力爭五年內,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5000畝,其中,規模種植面積達2000畝;漁業力爭在五年內,養殖面積達8000畝,其中規模養殖3000畝;在水禽上,以培育大戶為重點,五年內,力爭鞏固和培育大戶150戶,年出欄水手禽80萬隻。2、工業以傳統手工業竹編為主,年產竹蓆30餘萬張,三驅的精美竹蓆遠近聞名,暢銷各地。3、特色美食遠近聞名,田涼粉、甜粑、老鴨湯更是為人津味道。

食物:炸粑

炸粑(zhábā)

時下,正時插秧季節,張家界市周邊一帶的農民素有插秧時節吃炸粑肉的習慣。
前幾天,我與老友謝德才應邀赴老院子參觀,受到的熱情款待讓我們感動不已。席間還得以嘗到了炸粑肉這種之前根本沒有嘗到過的美味。德才兄大呼過癮,連稱余香盈嘴,必將終生難忘。這時同席的老院子首席大廚師胡貽琨主動向我們介紹起這一特色菜的做法及來歷。
炸粑肉,是把豬肉切成每塊約四兩重,然後拌上料子做成的。料子的主要成份是米粉。做炸粑肉時,先把米炒熟,炒米必須掌握好火候,黃而不焦,粒粒熟透。冷卻後再磨成粉,然後拌上紅曲粉、八角茴香粉和食鹽。料子必然拌勻,再將沾上了料子的豬肉放在罈子里,用泥封起來。幾個月後,就可以吃了。生吃略帶酸味,又香又辣,非常可口。倘要熟吃,只需再蒸一次就可以了。生吃、熟吃各有各的風味。
說起炸粑肉,本是那些大戶人家一年冬至過後把豬宰了,將肉炸起來,待到來年再慢慢受用的,為什麼張家界城區一帶流行插秧時節吃炸粑肉呢?說起來,這都緣於北宋時的田承滿。
田承滿是北宋時和包拯齊名的朝庭重臣,官居極品,以統撫街代朝庭管束湘西諸土司王。當了官以後,處處以百姓為重,時時外出查訪,除惡濟貧,懲暴安良,處處給老百姓辦好事。有一年,田承滿來到今永定區西溪坪一帶,聽人講附近的鄉里正在開秧門,十分熱門。他不懂什麼開秧門,跑去找人打聽,農戶告訴他:開秧門就是作田人幫大戶人家扯第一壠秧。開秧門時要敲鑼打鼓、鳴放鞭炮。開了秧門還要糊倉。糊倉就是扯完最後一顆秧苗,這時插秧人在田裡互相糊泥巴取樂,你糊我一身,我糊你一臉。開了秧門,一年到頭就會人興財旺;糊了倉,就倉滿桶滿,五穀豐登。
田承滿聽了覺得有趣,決定去看看熱鬧。他來到今天的覃家崗村的秧田邊,果真鑼鼓聲聲,鞭炮炸響,一群後生跳進秧田扯秧,連腰也顧不得伸一伸。田承滿是一個好官,一向體恤民情,這時他想,開秧門確實熱鬧,但人也是夠辛苦的,搞這種活要吃得好才行 ,不曉得他們吃得好不好?他隨口問旁邊的人,人們告訴他,自己沒有田,幫東家插秧,連飯都吃不飽,還怎么談得上吃得好不好?田承滿聽後生了氣,說:“不行!要吃飽飯,還要吃肉!”他馬上來到大庸縣城,命令縣令告示安民:凡插秧的大戶人家,要給農戶供飽飯,每人每天還要吃四兩肉。說了不算,他還要下去親自察看。大戶人家不敢不從,只得把家裡的炸粑肉拿出來應急。
這一年,插秧的農戶每人每天至少都吃到了一塊炸粑肉。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東家不肯拿出炸粑肉,農夫就合夥不給他插秧。於是,東家只好再次妥協,照舊拿出炸粑肉來。從那時候起,張家界一帶插秧時節吃炸粑肉的習慣,就流傳到現在。

圖片 圖片

武漢方言

“炸粑”(丟臉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