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測距機
正文
炮兵測量距離的光學儀器。有光學測距機和雷射測距機兩類。光學測距機通常由雙筒望遠境、距離測量機構、方向測角機構、高低測角機構和三腳架組成(圖1)。測距的基本原理是:當目標射來的光線通過測距機兩端的入射視窗進入儀器時,兩入射光線的光軸相互平行,光軸間的距離構成測距機的基線長,目標對基線構成視差角。目標距離等於基線長除以視差角的正切函式,基線為固定值,根據視差角即可得出目標距離。在測距機內裝有測量視差角的裝置,經過機構轉換便可讀出目標距離。測距誤差與所測距離的平方成正比,與基線長度和倍率的乘積成反比。地炮測距機的基線一般為0.3~2米,放大倍率5×~20×,視場3°~10°,測距範圍50~20000米。高炮測距機的基線一般為1~3米,放大倍率10×~32×,視場1°50′~6°,測距範圍500~30000米。 雷射測距機通常由發射裝置、接收裝置、計數器、顯示器、瞄準鏡、電源、方向測角機構、高低測角機構和三腳架組成(圖2)。工作時,瞄準鏡先瞄準目標,發射裝置的雷射器發出雷射光束;雷射光束到達目標後被反射回來,並被接收裝置接收;根據光波往返所需時間之半乘光速等於距離的原理,計算器進行測算、計數,並在顯示器上顯示距離。測距誤差一般為5~10米。 手持式雷射測距機的測距範圍一般為150~10000米,重2~3千克。支架式雷射測距機的測距範圍一般為200~20000米,重5~30千克。 1888年英國的A.巴爾和W.斯特勞德發明了單眼合像測距機。1892年法國的H.de格魯西利爾設計出雙眼體視測距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了不失調的體視測距機,受環境影響小,提高了測距精度。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雷射測距機。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了各種類型的雷射測距機。雷射測距機比光學測距機的測距精度高、體積小、操作方便,有取代光學測距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