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喉林鶯

灰白喉林鶯

灰白喉林鶯(學名:Sylvia communis):體長13-15厘米,屬小型鳥類。頭頂至後頸呈灰色,其餘上體概呈灰褐色,包括翅上覆羽和尾羽。下體除頦、喉白色外,餘部概呈淡粉紅白色。 棲息於平原、山地、荒坡、林緣、溪流、湖泊岸邊等開闊地帶的灌木叢中,海拔高度達2000米左右的亞高山地區。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也常和其它林鶯混群在灌木叢枝葉間穿梭覓食,有時亦到地面或飛向空中捕食昆蟲。亦兼吃少量種子、果實和漿果等植物。 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科拉半島,往南穿過波羅的海,俄羅斯歐洲部分、英倫三島、德國、丹麥、波蘭、法國,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包括非洲西北部;往東經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克里米亞、遠東、高加索、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亞到葉尼塞河、蒙古西部和阿富汗等地,越冬於非洲,遷徙經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伊拉克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灰白喉林鶯 灰白喉林鶯

灰白喉林鶯上體概呈灰褐色,頭部更呈純灰色;眼周白色;翼上小覆羽亦呈灰褐色;飛羽褐色,第2枚初級飛羽外翈具白色羽緣,其餘的初級飛羽外翈具灰白色羽緣,至最內側幾枚飛羽和翼上大覆羽外翈具赤褐色的羽緣;尾羽除最外側一對的外翈為白色外,概為褐色而具淡色狹緣,內翈稍現褐斑,外側第2對尾羽先端白色。下體除頦、喉白色外,餘部概淡粉紅白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和背同為灰褐色,下體不沾粉紅色而沾赭褐色。

虹膜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基部灰褐色;腳淡褐色。

高加索亞種頭部幾純灰色;尾羽除最外一對白色外,均為褐色;下體胸部帶有粉紅色,兩脅淡灰褐色,餘部白色。

伊寧亞種頭部灰色;尾羽灰褐色;下體淡皮黃色沾粉紅。

大小量度:體重14-17g;體長134-18mm;嘴峰10-14mm;翅70-76mm;尾♂62-66mm,♀58-66mm;跗蹠20-23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灰白喉林鶯棲息於荒坡、林緣、溪流、湖泊岸邊等開闊地帶的灌木叢中,無論在平原和山地,甚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亞高山地區,都有棲息,也繁殖出入於人工防護林、路邊樹叢、農田、果園和公園的小樹叢內。

生活習性

夏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往繁殖地,9月末10初開始遷離。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也常和其它林鶯混群在灌木叢枝葉間穿梭覓食,有時亦到地面或飛向空中捕食昆蟲。

繁殖期間常站在樹叢頂端鳴唱,若遇異常情況,即飛落入灌叢中逃遁。叫聲包括顫鳴,偏高的"tac tack”及帶鼻音的"tcharr”聲。鳴聲為幾聲斷續似刮擦聲的顫音,其典型為以"che-che worra che-wi”聲開始及種種變調。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亦兼吃少量種子、果實和漿果等植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查德、中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歐洲區)、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安哥拉、貝寧、中非共和國、加彭、冰島、盧安達、塞席爾。

中國

新疆(西部喀什、天山、阿克蘇、東部哈密、北部阿勒泰、塔城、青河、準噶爾盆地、中部吐魯番)(繁殖鳥)。

灰白喉林鶯分布圖 灰白喉林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築巢於距地面0.2-1.5米,有時到2米的灌木叢中,多置於茂密的灌木枝葉間,難得發現。巢呈杯狀,通常由枯草莖、葉組成,內墊以更細的草莖、鬚根和柔軟的植物纖維。巢的外徑8.5-13厘米、內徑5-6厘米、高5-7.7厘米、深2-5厘米。雌鳥承擔主要營巢工作,雄鳥有時也參與營巢工作。每窩產4-6枚卵,卵呈灰白色或乳白色,綴以褐色或橄欖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17.2毫米×12-13.3毫米。雌雄共同負擔孵卵和育雛工作。孵化期10-11天,育雛期11天左右。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0-12天。

亞種分化

灰白喉林鶯(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灰白喉林鶯指名亞種 Sylvia communis communis Latham, 1787
2灰白喉林鶯高加索亞種Sylvia communis icteropsMénétriès, 1832
3灰白喉林鶯伊寧亞種Sylvia communis rubicolaStresemann, 1928
4灰白喉林鶯伏爾加亞種Sylvia communis volgensisDomaniewski, 191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