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火燒跡地,指的是因為森林火災而形成的荒山。火是森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干擾因子,它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演替,尤其是大面積的森林火災不僅燒毀森林,還會破壞森林結構,以低價值次生樹種取代珍貴的針闊葉樹種,造成森林環境的惡化。大面積森林火燒後森林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主要是大氣、水域和土壤等領域內的森林生態因子之間的生態平衡受到干擾,各種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遭到破壞,導致森林生態平衡的破壞。因此,火燒後林火跡地的植被恢復是人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火後植被更新與恢復進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
利用模型進行研究
火燒後天然形成的林分下的灌木、草本與原林分下的相比,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在較稀疏的林分中,喜光的植物分布較多。1987年大火後所採取的恢復措施,不僅大面積地人工更新針葉樹種,而且還採伐了大量的成熟林,使得在火後初期針葉樹種(落葉松和樟子松)的蓄積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新的幼樹逐漸成材,目前恢復措施下落葉松和樟子松的蓄積量逐漸超過天然更新下的蓄積量。火燒強度對森林景觀格局變化具有明顯的影響,火燒強度不同,導致種源、土壤理化性質等自然環境要素產生差異,並決定了火後森林景觀更新與恢復的措施,進而影響森林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趨勢。不同的火干擾強度對森林更新有不同的影響,王緒高等套用LANDIS模擬1987年特大火災後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森林景觀,在不同的火干擾條件和不同人工更新方式9種模擬方案下300年的動態變化,從較長的時間尺度模擬火災對森林更新的影響。火燒強度對火後恢復的影響最為關鍵,火燒強度與鬱閉度等級呈負相關[15]。地表火火燒跡地的天然更新效果好於樹冠火火燒跡地,中度火燒跡地好於重度火燒跡地,發生火燒的林分比未發生火燒的林分天然更新效果好。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研究
森林火災後,其生態景觀變化是各生態因子及其地域組合體綜合影響的結果,其表現是林木生長機能的逐漸恢復和生物量的不斷增加,生長恢復與生物量增加同影像特徵變化緊密相關。遙感信息對生態主導因子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對森林生態的影響作用的綜合顯示敏感、準確;且遙感具有迅速、周期性等特點。因此,用遙感資料提取植被信息監測生態變化更具優勢。高素華等根據NOAA數據對大興安嶺火燒前後的綠度值和溫度場進行對比研究,認為綠度值與溫度有很好的線性關係,綠色植被有很好的調溫作用。根據LANDSATTM,恢復狀況與火燒強度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火燒強度越高,恢復狀況越差。重度火燒區的針葉林景觀所占比重低且生長狀況較差;沼澤面積高於未火燒對照區。戴昌達利用AVHRR和TM圖像記錄了1987年林火發生的全過程,並用災前、災中和災後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獲得火燒跡地的情況及林木恢復情況。
火燒跡地造林
火燒跡地造林,指的是在火燒跡地上進行造林生產,以再次發揮跡地應有的生態作用,現將火燒跡地造林的一些經驗與做法總結如下:火燒跡地的選擇並不是所有的火燒跡地都適合造林,要選擇面積足夠大、立地條件足夠好的地塊進行造林,比如一些梯田埂上的火燒跡地,因為面積太過於分散,形不成足夠的局面,不適宜進行造林;還有一些火燒跡地,林間尚有一部分未燒到的林分,比如油松,通過天然下種還可以進行自然恢復,沒有必要進行造林;還有一種情況是林權林地有爭議的,這種情況就是再好的立地條件也不能進行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