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1月13日,台灣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將發起上任後的第一場民眾運動——“火大遊行”。島內輿論則對這場遊行的正當性提出質疑,《聯合報》10日的社論稱,“空有火大,不見主張”,遊行過後,民進黨仍將陷入目前這種空轉的困境。遊行
民進黨以“火大嗆馬”為主題,號召支持者13日占據“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此次主要有三大訴求,即撤換“內閣”、反媒體併購和召開“國是會議”。民進黨主席蘇貞昌1月9日在中常會後誓師,與支持者相約“一一三,凱道見”。各地綠營支持者行動起來,台中預估會派出百輛遊覽車,參加嗆馬遊行,基隆將發動25輛遊覽車搭載民眾到台北發出“人民火大”的怒吼,讓馬英九當局知道他們已經沒有耐心。“台聯黨”更是傾全黨之力動員,讓火大遊行的民眾也同時加入聯署罷免馬英九的行列。該黨秘書長稱,罷馬聯署至今已超過20萬人回響,下月起將進入第二階段,即發動罷免“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國民黨“立委”。民進黨預估13日將有10萬人走上街頭,但如果當天太冷及下雨,或會影響實際參加人數。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左正東撰文分析稱,民進黨遊行提出的三項訴求不乏矛盾之處,像撤換“內閣”是為救短期經濟不振,需要為市場注入更多的財政活水,而召開“國是會議”則是為解決長期財政危機,要求政府減少財政支出,二者很難不相互衝突。他認為,民進黨論述“分散”將使“統獨言論無法退位”,仍是動員民眾的言論市場主流,“此次的火大行動,看不到火花”。文章直言,為了動員民眾而創造的“反中論述”,難免會在民進黨支持者中間繼續建構與大陸的敵意,最後讓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難以迴旋,成為囚禁自己的高牆,“社會對峙因此難解,國家改革因此裹步,最後輸的還是台灣”。
一名參與動員的民進黨人坦承,這是一場不得不投入的遊行,但相較於4年前那種“擔憂被中國吃掉”的焦慮感,這次民眾少了熱情,估計參加者約3萬到5萬人,“儘管這樣的人數擺在凱道仍甚為可觀,但也僅止於此”。
背景
就在蘇貞昌如火如荼地串連各地遊行之際,台灣政經氛圍其實已出現微妙變化。民進黨訴求換“內閣”,但現“內閣”的施政滿意度已經悄悄升了近一成。至於反媒體壟斷因為涉及綠營所謂的“中國焦慮”,本來是最易動員的利器,但馬當局出招,讓此議題難以在基層擴散。藍營正在忙著拆除“引信”。國民黨擬定兩項原則,不助長聲勢,不為遊行添柴加火。文章舉例說,民進黨希望借年金與獎金議題,挑起社會矛盾,本周在“立法院”排滿相關議程,但國民黨加碼大砍“國營事業”考績獎金及首長特別費。8日,國民黨團書記長吳育升更公開表態支持反媒體壟斷,被解讀為反將綠營一軍,尤其現在島內推動廣電媒體設獨立董事,中南部支持民進黨的地下電台因為經營規模小,對獨立董事問題強烈反彈,民進黨也受到很大壓力。與此同時,國民黨搞文宣大打蘇貞昌,以“蘇主席,你在火大什麼?”為標題稱,馬英九執政時比蘇貞昌任“行政院長”期間,酒駕違規減少2萬多件。國民黨內部分析認為,民進黨“火大遊行”的正當性有問題,如果強硬回應,反而幫他們造勢,因此戰略上不讓民進黨挑起對立,形成“國民黨推動改革,民進黨鬧街頭玩政治的對比”。即便在綠營內部,意見也不很統一。蘇貞昌向馬英九提出“換內閣救經濟、駁回壹傳媒交易案與開國是會議”等不上街條件。“台灣社”等團體發表聯合聲明稱,遊行絕非簡單的情緒發泄,更不應作為政治談判籌碼。與這種政黨對立陣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進黨籍屏東縣長曹啟鴻邀國民黨籍台北市長郝龍斌一起行銷屏東石斑魚,兩人一唱一和,幫南部漁民賣水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