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釋義:(1).即火鐮。
【出處】:《水滸傳》第一一八回:“你等身邊,將帶火炮、火刀、火石,直要去那寨背後,放起號炮火來。”參見“ 火鐮 ”。
釋義:(2).一種兵器。
【出處】:明 宋濂 《秦士錄》:“東海島夷尚未臣順。閒者駕海艦,互市於 鄞 ,即不滿所欲,出火刀斫柱,殺傷我 中國 民。”
最初火刀
最初的火刀比較簡單,僅在一塊長形鋼材的兩端,鍛打一個環形手柄就行了。以後才逐漸考慮配備一個皮夾袋,以貯存火石和艾絨,進而在皮夾袋上飾以金、銀、銅或鐵質圖案花紋,直至鑲嵌珊瑚珠璣,以示華美貴重,遊牧少數民族尤其重視這種裝飾。用火刀取火時,先揭開皮夾袋前蓋,取出火石(敲成片狀的質地細密的小石塊)和艾蒿絨團,將艾絨團緊貼在石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另一隻手拿火刀,用鈍刃擦擊火石邊緣,在火花飛濺中艾絨被點燃,再將冒煙的艾絨包在乾細茅草中,使其受風生焰,加上乾枝劈柴,便可燒火煮東西了。
中國歷史
成書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的《黑龍江外記》卷五中說:齊齊哈爾“又出火鐮,關以東貴之,稱其加鋼甲於內地,號卜奎火鐮,相贈答以為土產佳品”。從這些話看,至少早在清嘉慶年間,齊齊哈爾所產的火鐮,已經是名牌產品了,從質量看,高於關內所產;從銷售看,在整個東北是極受歡迎的。卜奎火鐮不但是生活必需品,還成為饋贈佳品。
外國歷史
歐洲的火鐮有的是用整塊鐵板做成動物等形狀,除刀刃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當作打火時手握的把兒。藏式火鐮具有西藏粗獷的風格。不僅個兒大,而且造型豪放。頭人貴族使用的火鐮更是漂亮,到處綴著金、銀、銅做成的裝飾,上面鑲嵌著紅珊瑚、綠松石及各種寶石,珠光寶氣、雍容華貴。蒙古族的火鐮其鐵制部分不是鐮形狀而是一個長圓形,比較獨特。火鐮環上配有皮條做成的佩帶,具有遊牧民族的特點。
皇室貴族也離不開火鐮。故宮中至今保存著雍正、乾隆皇帝使用過的火鐮。這種火鐮由宮中工匠精心製作,其下部用鋼鐵做成,上面是用金子做成、刻有精細的龍紋,握在手上很舒服。火鐮、火石、火絨分別放在明黃緞子袋裡盛入象牙雕刻成的火鐮盒的三個格子中。火鐮盒由一直在宮中做活的廣東象牙雕刻工匠黃振效製作。象牙盒一側刻有“乾隆御用”款,另一側刻有“黃振效恭制”字樣。火鐮盒用絲帶連線,與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籤的、耳挖勺等物品的開其一起佩帶在朝服的腰帶上,以備使用,體現了馬背生涯的滿族特點。
火刀優點及今日狀況
雖然說火鐮遠遠不及火柴方便,但是也有一些火柴無法相比的優點,一是不怕潮濕。因火鐮是帶在身上的,只要火絨不濕,陰天下雨也能夠取出火來。二是不怕風。因火是鋼與石頭撞擊出來的,風再大也不影響取火。三是安全。早期的火柴很容易自燃而引起火災,而火鐮必須用力撞擊才能出火,非常安全。
隨著火柴的普遍使用,火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目前火鐮存世的數量很少,很多青年人連見都沒見過。火鐮已成為珍貴的收藏品。由於火鐮是由工匠手工製作,重樣的很少,火鐮收藏起來千奇百怪,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