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據(灤縣誌序)載:“縣居京東,是東出山海關要路,素稱形勝,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灤南地處華北與東北銜接的咽喉要衝,加上北方多年戰爭頻仍,所以自古以來此地人口流動性很大,並且是多民族交融。周時的山戎,三國時的烏桓,十六國時期的鮮卑,遼、金時代的契丹、女真族以及元、清兩個朝代的蒙古族、滿族都先後活躍在這一地區,各民族文化也得以在此地交流、融匯和發展。剪紙藝術也當然地烙上了各民族交融的鮮明印痕。如樂劉氏剪的花盆雕紋能找到較典型的滿回文字圖形,也能找到和出土的遼代四喜花瓶上相吻合的非常生動的三撇花飾。再如生命樹下的動物,大多是各不同民族的圖騰崇拜,灤南剪紙里已發現的有象、猴、驢、羊、牛、免、豬等7種動物,留下了民族交匯的痕跡。
重要性
灤南剪紙是北方剪紙“西紙東漸”藝術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北方剪紙的源頭,在黃河中游的隴東地區,後隨移民東傳與灤河流域文化交融創造,再傳入東北,這個過程叫作“西紙東漸”。據灤南縣1981年地名普查統計,全縣594個自然村,建於明代的占89%,也就是說,灤南縣約有90%左右的居民來自外地。這些移民除少部分來自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山東等地外,絕大部分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41年)從山西山後陸州(蒲州、解州、絳州、霍州、隰州、吉州)遷來的居民。據專家考證,這些來自晉中、晉南一帶的居民是黃帝氏族中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方向遷移一支的後裔。山西大量的移民遷居灤南,帶來了黃河中游的高原風情,也帶來了中華民族最早期的燦爛文化,古樸的西部剪紙也在灤南大地紮根,結果。賀林安剪的龜、蛇;王慕珍剪的龍、魚(古時龍蛇不分);高尚仁剪的龜、鶴、兔;何振起剪的漢罐;田景惠剪的葫蘆套方正(蛇盤九顆蛋的演變),變形的(抓髻娃娃)以及正月二十五填倉節用的倉官爺(蛇盤盤)等等,這些都是以黃帝族為主的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圖騰祟拜(龜、蛇、魚、蛙、免、蟾、晰蜴、蛇盤九顆蛋、抓髻娃娃)的遺存。灤南民間常說的“蛇盤免,必定富”就明顯帶有晉南、晉中早期圖騰祟拜的色彩。
同樣是為了生活,山西人大量遷入灤南,而灤南則世世代代不斷有以商賈為主的人群去闖關東。據《灤縣誌》載:“灤人習賈在本地者十之二三,赴關者十之六七,瀋陽、吉林、黑龍江三省之地皆至焉。”與東北三省之間的商業流通必然地伴隨著文化流通。
而且東北三省特殊的地形像一個開口朝渤海的馬蹄形磁鐵,東、西、北三面環山,南朝渤海,這種特殊的地理結構,決定山海關成了中原文化進入東北的唯一通道,而昌(黎)、灤(縣)、樂(亭)則緊緊地把著關里的大門,所以這一帶的文藝如評劇、大鼓、皮影都相繼出關,成為東北文藝的當家品種,灤南剪紙也無例外地傳入東北,受到東北人民的喜愛。直到解放初期,灤南剪紙藝人樂劉氏到本溪市探親,當地好多人向她索求作品,本溪市電台還對其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