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簡介
《灕江勝景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 的作品。
《灕江勝景圖》的尺寸為:66.5×44cm。畫作上的鈐印為:“李、可染、江山如畫”。作者落下的款識是:“一九六四年玉琳同志指正,可染作於有君堂中。”。
作品欣賞
釋文:餘三游灕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灕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
說明:上款“玉琳”即馮玉琳,天津人。工作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因工作原因,與李可染相識,其弟馮玉琪,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二人均與李可染交好。1960、70年代,李可染有數幅作品贈予馮氏兄弟,且均為上乘用心之作。
奇秀的灕江山水,萬山重疊,江水如碧,可是從任何一個角度取景,都各有局限,與畫家的意象總有差別。於是,李可染“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減弱焦點透視造成前大後小的視覺效果,俯仰周覽,生成獨特的意境。“餘三游灕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灕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這段題跋多次見於李可染的灕江題材畫作中,畫家對自己新創作的欣喜與自信也流露無遺,此幅1964年的《灕江勝景》便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的一幅山水傑作。與其它同類題材相比,此作少些往後畫作的熟練程式,而筆墨生動清新,空間變幻虛實巧妙,足稱翹楚。
李可染落款處寫“作於有君堂中”,“有君堂”是李可染在重慶國立藝專任教時的齋名。1943年,李可染遷至盤溪宿舍,緊挨嘉陵江,土地潮濕,屋內竟長出青翠竹枝。且當時李可染與鄒佩珠初識,曾戲謔“佩珠”諧音“培竹”,故借用東坡詩,取堂號“有君堂”,一指屋中竹,二來暗示心中的佩珠。此名一直沿用到北京,直至1980年正式改室名為“師牛堂”後才完全不用。
畫家簡介
李可染是繼齊白石、黃賓虹之後,又一位開宗立派的國畫大師。其作品師法自然、畫面盈滿、墨色厚重、意境深邃。是中國當代擁有巨大凝聚力和影響力的畫家。他以“為祖國河山立傳”的樸素感情開始山水畫寫生實踐,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藝術魄力突破傳統程式,創造出符合二十世紀審美觀念的山水意象,把中國山水畫的風神氣韻從傳統推至現代,並由意境創新帶動筆墨創新和圖式創新,成功地建構起剛健清新、沈雄壯美、凝重深邃的山水風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藝術個性,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變革與升華,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空間。
李可染先生的繪畫特點有“三新”,即筆墨新:他把硬筆、素描的效果運用到了中國畫中去,並採取了再積墨法,這種方法相對黃賓虹的積墨法而言,層次更為多變,因此產生了更強烈的厚重感和體積感;構圖新:採取了鳥瞰、平視、遠景近寫的構圖模式,以大觀小、小中見大,同時還融會了篆刻藝術中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的構圖理念,使“李家山水”獨具視覺魅力;題材新:表達的主題多以現實生活中的景物為基礎,取捨而成,所以讓觀者感覺似曾相識,很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