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瀝青鈾礦最初是指具瀝青光澤的緻密塊狀的鈾礦石,當時稱之為“瀝青鈾礦石”。隨著礦物學的發展,才把它當作獨立的礦物或晶質鈾礦的變種。1853年格·郭別爾方建議把“瀝青鈾礦石”根據希臘字稱為“納斯杜拉”。由於鈾作為核燃料的重要性的增加,人們對瀝青鈾礦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早已發現瀝青鈾礦遠不是一個單一體,除已知的鈾的氧化物外,同時還有很難與其區別的鈾矽酸鹽礦物——鈾石和鈾石轉化的產物。另外也確定在瀝青鈾礦中有極其細小的晶質鈾礦的立方晶體。我們經常所指的瀝青鈾礦,往往是由不同相的瀝青鈾礦宰組成。
瀝青鈾礦里包含有三種不同的相。即使是單一相的瀝青鈾礦經用鹽酸浸蝕後,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也表明它不是均一體,而是分為易溶的、中等溶解度的和難溶的三部分。它們的形態有時呈乳濁狀、網脈狀、直線狀,個別情況下出現柱狀體。
化學組成
瀝青鈾礦是鈾的主要礦石礦物.M.H.克拉普若斯於1789年從礦石中發現了鈾元素,瀝青鈾礦的理想化學式為U02(二氧化鈾),釷和稀土元素(主要是鈰)呈變數存在,有時大量存在。鉛總是由於釷和鈾的放射性衰變而存在,在U02、Th02(方釷石)、CeO2(方鈰石)之間存在完全的固溶體系列。
主要產地
瀝青鈾礦有三個主要的天然來源:熱液礦脈、層狀沉積岩(主要為礫岩和砂岩)中的水平礦床和前寒武系黃鐵礦礫岩層.第一種來源見於剛果加丹加地區、德國薩克森的埃爾茨山和加拿大的火熊湖.第二種來源見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區.第三種來源見於非洲的威特沃特斯蘭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林德河地區。
形態及物理性質
等軸晶系。呈腎狀、鍾乳狀、葡萄狀、鮞狀和細脈狀等。瀝青黑色,條痕黑色,瀝青光澤。參差狀、貝殼狀斷口。硬度3~5.5。密度5.3~7.7克/立方厘米。由於礦物成分中U6+含量的增加,其硬度、密度會明顯下降。具強放射性。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發螢光。
溶解性
瀝青鈾礦在各種酸中溶解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在濃硝酸和濃鹽酸中溶解快,有時放出較多氣泡。在濃硫酸中溶解較慢,放出少量氣泡,並生成白色膠狀物。在20%的硝酸中溶解緩慢,放出較多氣泡;在20%的鹽酸中溶解緩慢,放出少量氣泡,生成黃色沉澱,在20%硫酸中溶解極其緩慢,放出個彆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