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
29日晨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遭,全長100餘米,橫跨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14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13根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炮火,攀踏著鐵索,向對岸衝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衝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鬥,經1小時激戰,紅軍占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鬥。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滬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經過
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等率領著先頭部隊紅一軍團二師4團,2天行軍了160公里。本來上級要求3天內到達瀘定橋,4團官兵在第一天行軍發生多次阻擊戰鬥,行軍40公里,但第二天接到林彪的快馬來報,要求2天必須到達,4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遭遇敵人阻擊時就硬衝過去,不予抵抗,以不予理會受傷和掉隊,晝夜奔襲120公里,終於在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蹟。
此時橋東面有兩個營的守軍,橋板也已被守軍收去。戰前雙方有喊話, 紅軍方面向川軍說:我們是北上抗日的,請你們讓開路,不想和你們打。川軍方面回應說:叫我聲爺爺就讓你們過來。如果你們有本事就長翅膀飛過來。在這種形勢下,4團的組成了由一營二連廖大珠為首的22人的突擊隊,突擊隊員腰插手榴彈,毛瑟槍,後背一把大刀,冒著槍林彈雨,攀踏著鐵索強攻前進。他們後面是三連,每人抱一塊木板,在後面鋪木板。三連的後面是全副武裝的一連,準備最後時刻拚死衝擊。
當突擊隊員到達河對岸時,守軍點燃了堆放在橋頭的澆上煤油的木板,突擊隊員不懼燃燒的火焰,衝到岸上,後續部隊也隨後跟上,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消滅了守軍,奪占瀘定橋。
楊成武回憶,22名突擊隊員都活了下來,而瀘定橋紀念匾則記載有4名隊員陣亡。
戰後
當天晚上,劉伯承率領的先遣部隊也奔襲到瀘定縣城,兩軍會合在瀘定橋東岸。劉伯承走在瀘定橋上,感慨萬千,說:“這裡應該立一個碑”。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得到了當時紅軍士兵所能夠得到的最高獎賞:一身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一個搪瓷缸子和一雙筷子。
陳雲說:“如紅軍不能過橋,則安順場渡河至北岸之一師,勢將孤軍作戰,而南岸之紅軍主力則必走西康。西康則系遊牧區域,糧食宿營,兩感困難。而國民黨軍進剿則以雅安為後方,追剿部隊雖感困難,但有後路接濟,紅軍則極難克服困難也。”
毛澤東說:“過大渡河 是紅軍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裡失敗了,它就很可能被消滅。這種命運,在歷史上早有先例(指太平天國石達開)。” 毛澤東曾作詩《七律·長征》,其中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段。
飛奪瀘定橋之後,紅軍左、右路軍會合於大渡橋的東岸,中央紅軍盼望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願望越加強烈,他們將要北上穿越大雪山,選擇最近的路線與紅四方面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