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署中寄弟墨第二書

《濰縣署中寄弟墨第二書》由作者鄭燮創作於清代,為家書類別。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濰縣署中寄弟墨第二書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鄭燮
作品體裁:家書

作品原文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姻蘊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競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託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蟲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殺之?若必欲盡殺,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驅之使遠,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結網,於人何罪,或謂其夜間咒月,令人牆傾壁倒,遂擊殺無遺。此等說話,出於何經何典,而遂以此殘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也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譯文

我五十二歲才有了一個兒子,哪有不愛他的道理!但愛子必須有個原則。即使平時嬉戲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養他忠誠厚道,富於同情心,不可使其成為刻薄急躁之人。我不在家時,兒子便由你管教,要培養增強他的忠厚之心,而根除其殘忍之性,不能因為他是你的侄子就姑息,放縱憐惜他。僕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間一樣的人,要一樣愛惜,不能讓我的兒子欺侮虐待他們。凡魚肉水果點心等吃食,應平均分發,使大家都高興。如果好的東西只讓我兒子一個人吃,讓僕人的孩子遠遠站在一邊觀看,一點也嘗不到,他們的父母看到後便會可憐他們,又沒有辦法。只好喊他們離開,此情此景,豈不令人心如刀絞。讀書中舉以至做官,都是小事,最要緊的是要讓他們明白事理,做個好人。你可將此信讀給兩個嫂嫂聽,使她們懂得疼愛孩子的道理在於做人不在於做官……至於如何延聘老師,對待同學,也不可不慎重。我的兒子現在六歲,在同學中年齡最小,對同學中年齡較大者當教他稱某先生,稍小一點的也要稱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筆墨紙硯一類文具,只要我家所有,便應不時分發給別的同學。有的貧家或寡婦子弟,連買紙釘做寫字本的錢都沒有,應當體諒他們的難處並熱情地幫助他們。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馬上回家,就挽留他們吃飯,若天太晚,要把家中舊鞋拿出來讓他們穿上回家。因為他們的父母疼愛孩子,雖然穿不起好衣服,但一定做了新鞋新襪讓他們穿上上學,遇到雨天,道路泥濘不堪,鞋襪弄髒,再做新的就非常困難了。選擇老師比較困難,而尊敬老師則更加重要。選擇老師不能不審慎,一旦確定了,就應當尊敬他,哪能再查看他的缺點。像我們這些人,一進官場,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機會。為孩子聘請的老師,不過是某一地方的優秀人才,未必是國內外知名人士。若有人暗中譏笑老師講的不對,有的學生當眾指責老師所講有錯誤,這樣,會使老師內心惶惶不安。自然不會盡心盡力地教育學生。孩子們如果再有蔑視老師的想法而不努力學習,這就是最令人頭痛的事了。與其如此,不如以老師的長處,來教育彌補孩子們的不足。如果老師水平太差,不能勝任,也要等,到來年再另請高明,而在老師任期之內,一切禮節待遇,一定不可隨意廢棄。

作品賞析

鄭板橋晚年得子,愛子之心勝於一般之人。但因當時他在山東濰縣當縣令,妻兒在江蘇興化老家(不帶家屬,其清廉可見一斑),故不能當面教子,遂將管束兒子的義務託付給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囑咐其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強調引導其子發揚平等、博愛精神,切忌以老子做官而傲視其他童伴。一個處於封建時代的上層人物,能夠堅決摒棄等級世俗觀念,實在難能可貴。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竟把“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視為“小事”一樁,而將讀書“明理,做個好人”當作第一要事。這種超凡脫俗的人生觀,不但在當時顯得高明,即使在當代社會亦屬智者之列。他的這些遠見卓識,不正是對“官貴民賤”之說、“讀書無用”之論、“好人吃虧”之見,一通有力的批駁嗎?!鄭板橋的愛子之道“怪人”鄭板橋教子觀點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濰縣當知縣時,給興化縣家裡替他主管家務的堂弟鄭墨寫了封家書,囑託鄭墨怎樣教育剛入塾就師的6歲兒子。在信上他抄錄了前人的四首順口好讀的五言絕句,並囑咐家人:“令吾兒且讀且唱,月下坐門檻上,唱與二太太、兩母親、叔叔、嬸娘聽,便好騙果子吃也。” 那四首詩都是反映封建社會對農民的慘重壓榨和農民的苦難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信)讀與郭嫂、饒餿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極力反對有些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這對於我們今天加強對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視考分忽視德育的傾向,是有裨益的。愛子,特別是愛獨生子,是人之常情,但愛需要正確的方法、手段。正如鄭板橋在信中說的:“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假愛。 今天一切愛子者和一切愛高材生的師長,也當從鄭氏“愛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視德育,說不定還會造就出“不肖子孫”來。 鄭板橋的愛子之道,怪么?其實不怪。

作者介紹

鄭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舉人,1736年(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誦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卒年七十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