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族
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中,光裕堂在劉氏宗族中,有多處版本。第一個是內洋光裕堂。內洋屬陸豐境內,其由客家始祖劉祥(127世)傳 劉廣傳(128)傳劉巨淵(129)傳劉孔禮(138世),劉孔禮(謚義軒)於1435-1455左右創立光裕堂。
其二為贛州信豐光裕堂,劉振惠先生曾介紹信豐光裕堂譜序如下:劉交(74世祖)傳劉端字舜臣(127世),傳劉竹軒(128世,1154年生人),信豐光裕堂經歷了彭城堂、正倫堂後,由劉竹軒創立了信豐光裕堂,1258年劉氏修族譜時,由劉氏130世良臣公同榜進士文天祥作序。
其三為湖南漣源市楊家灘俗稱楊市,是湘中地區有名的千年古鎮,老劉家是楊家灘劉氏的祖居之地,始建於康熙四十七年,規模宏大,建築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由光裕堂、怡然堂、六吉堂等堂院組成,有房屋數百間,居住著劉氏家族一百多戶人家。老劉家以天井多而著稱於世,據說原有天井108個,現在尚存48個。小的約三五平方米,大的達百多平方米。老劉家建築科學合理,縱橫交錯的走廊把各堂院連在一起,雨不濕鞋,晴不怕曬,十分方便。晚清時期,劉氏家族有劉岳昭、劉連捷、劉騰鴻等多人晉升為達官顯貴,老劉家更加興旺發達,規模不斷擴大。現在老劉家的正廳還懸掛同治皇帝御賜的“大夫第”牌匾,顯示了劉家曾經的顯赫地位。但其具體譜序不清楚。
至於以上三處光裕堂之間,或三處光裕堂與濡須光裕堂之間有無聯繫,就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1.濡須光裕堂為劉楚四子 劉蛡之後,劉祥(翔)為
劉楚次子, 劉蛡因黃巢起義留居休邑,劉祥與其史遷福建,因此此兩處光裕堂非同一人創立。
2.信豐光裕堂為劉交之後,濡須光裕堂與內洋光裕堂均為中山王劉勝(劉邦之後)之後,況且其76世以後的譜序明顯與濡須劉氏不符。
3.作為劉姓建築中有光裕堂的建築,在各地均有了現,如浙江、湖南、安徽等地,是否說明其一定為光裕堂之後,難以肯定,但一定會有某種聯繫。
以上,僅作為清明節之際對祖輩的追思,也希望更多的人共同探討、研究!
濡須光裕堂
濡須,今安徽巢湖市無為縣之區域也。經數次多方尋根問祖,於當地宗親處尋劉氏光裕堂露字號族譜一份,此譜於民國十年六修,全卷分32冊,1949年戰亂有宗親至台灣時帶走其中12冊。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所書。譜載 濡須劉氏宗祠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忠簡公生六子,“翱、翔、翎、 劉蛡、翊、豳”, 劉蛡字依仁,唐同光元年翰林承旨學士,是為遷休邑(徽州府)之始祖,休邑今之安徽休寧縣。其後人劉希禹生三子,長子文,字遷一,為我濡須始祖。次子榮,字遷二,從姑熟(今安徽當塗一帶)。三子滕,字遷三,從龍舒(今安徽舒城一帶)。自濡須始祖遷一公始,吾劉氏世居於無為南門一字城,期間有明御史、湖廣巡撫劉侖,工部主事劉汝佳等名吏。派文由劉侖侄輩劉汝佳(明工部主事)所立,並自汝佳公孫輩從“廷”開始立序。
通讀族譜,尚有不清楚之處:
1.劉沼之前譜上無記載,一說為劉邦之後,一說為劉交之後。也不清楚光裕堂何時立,來由何處,目前也很少有資料介紹光裕堂。
2.劉依仁至劉希禹中間斷代不清,其居於休邑,是不是能確定為今天所說的安徽休寧。一直以來,有說來自江西婺源、或江西吉安、或江西武寧等,是不是在休寧與濡須之間有個過渡? 3.劉文,遷一公遷至濡須具體年代不清。
經數世, 濡須光裕堂 劉氏歷經朝代更迭,特別是近代抗日戰爭、國內戰爭,但其群居地相對固定,目前主要分布有三種情況:
一支仍居於安徽無為縣一帶,遍及鳳凰井、王家渡、南門等處。曾有一支去台灣。1954-1966年眾所周知原因,一支外遷至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安徽省宿松縣等處,其中一支後由華陽遷至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奇福公、奇懷公等),奇福公傳至十九世西坤公,其後人現移居至廣東珠海。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尋求發展、尋出路、創事業人群越來越多,濡須劉氏已不僅僅局限於無為縣當地,已涉及台灣、江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已呈方興未艾之勢!
4.西坤公自小移居江西後,一直念念不忘故土之情,常提及諸如西斤、先德等兒時夥伴,每每與我們談起先祖“劉都督”“黃金頭”等雅事,喜不自禁。其於1989年回鄉省親,1996年辭世前仍經常談起,對家族族譜了解不深的遺憾!2008年我至當地尋根,也偶遇西斤及先德後人,不免有些傷感父親的早逝!由於時間關係對族譜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疏理,沒有與當地宗親進行廣泛交流,寫此文僅為讓更多的劉氏宗親了解光裕堂,了解濡須劉氏,光大我族!特別是本族宗親能知木本水源,無負祖輩蔭護,無負父輩培育。也深切希望本族賢達仁心之士,秉承六修族譜之善意,不使之敦本而收族,結我族人,秉筆篡修,濡須劉氏必將生生不息,人才輩出,發揚光大!
無為濡須劉氏
無為濡須劉氏:
無為縣劉氏和中國劉氏一樣分支較多,讓人很難理清。由於父親的家庭觀念很強,讓我們對家族傳延曆史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們這支劉氏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安徽省無為縣棗郭樹遷到了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光明村,從一家、兩家到現在的幾十、幾百家,但是對劉氏無為的發源地充滿了敬畏之心絲毫未減。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同樣充滿了對無為劉氏好奇的人不僅僅是身邊的人,還有不認識的陌生的遠方網友和千里之外的宗親。發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寧縣)及山西。
中國的劉氏名人輩出,自堯開始,從遠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劉勝,再如唐開國丞相劉文靖、宋九江太守劉戢、明湖廣巡撫劉侖、劉汝佳等等。據說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就屬大漢劉氏,既源於幾百年的皇族血脈,又源於劉氏名人文化的反覆衝擊,其實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關鍵你是否有所領悟,與漢、唐、宋、元相比,自明清開始,有點失落的是本支劉氏,不僅是外人不予知曉,就連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關心本族人士或族內賢達人士一同研究、探討,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爾斷層,只要本族人士齊心協力、攜手共進,定不能阻我濡須劉氏(光裕堂)之發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遷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西)、先、名(明)、永、錫、裕、後、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扭轉乾坤,滄桑巨變,至今已有89年變遷,吾輩喜逢太平盛世歷史文化得以弘揚,族人威望圖騰,後嗣更須激勵奮進,凝聚報國光宗宏願,續譜建祠夙願如償。
2010年8月6日,宗親於無城聚首共謀,成立了以劉名福為理事長的“建祠續譜理事會”。
第七次續譜成功
濡須劉氏於2013年2月15日(葵巳蛇年正月初六)第七次續譜成功。
歷史淵源
族人劉宗昌、劉宗相之記載:
“五一”期間,名福宗親將本族族譜拷貝,經查清乾隆二十二年
族人劉宗昌、劉宗相之記載,可知本族脈絡。由於劉邦之前的譜系非常清楚,均有很多介紹,下面就本支情況整理如下:
劉邦----劉恆(漢文帝)---劉啟(漢景帝)---劉勝(中山王)---劉衍(關內候)---劉穎(御史中丞)---劉義禧(太尉)---劉文謙(大司徒)---劉宏基(燕國公)---劉(穉ti)(諫議大夫)---劉藩(洛州州判) ---劉壯(大鴻臚)---劉昱(戶部曹戶)---劉璩---劉思道、劉至道(楊州都督)
劉至道生汾(戶曹)、洙(兵曹)、沼(齊國公)
劉沼生楚(光州大都督)、棼、 埜ye(同野)
劉楚生翱、翔、翎、 劉蛡、翊、豳六子
劉蛡字依仁,唐同光元年學士,休邑始祖,其生子澄司、業司。
劉業司生四子,戢(九江太守)、順(太尉)、銑、振(同知)
劉振生三子,靖(縣丞)、端(轉運使)、竦(賀州州判)。
劉端生子倞傑,倞傑生六子,晏(四川學政)、升、明、晟、暹、希禹。
劉希禹生三子,長子文,字千一。次子榮,字千二。三子勝,字千三。
自劉文始遷祖後,劉氏世居無為一字城,每每祭祖須至徽州休寧劉氏總祠。至濡須四世祖劉侖,明嘉靖監察御史(明朝設13道御史共110人,分區掌管,又稱巡按御史,官位不高,權勢頗重),後遷南通政司參議、太僕寺少卿、庚申湖廣巡撫。其視濡須劉氏族興丁旺,故創立“光裕堂”,本光前裕後之意。派文由劉侖侄輩劉汝佳(明工部主事)所立,並自汝佳公孫輩從“廷”開始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