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簡介
在濟南東部有一條貫穿南北的路,它南起解放路,北接洪樓南路。南北長不足三里,寬僅數丈。然而就是這樣一條極其平常的路卻有著不尋常的經歷,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沉澱,承載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是濟南市唯一一條以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馬路,這就是閔子騫路。為紀念閔子騫就將此路命名為閔子騫路。
30年前,這裡還是甸柳莊的莊稼地,甸柳莊的村後是一片荒冢墓地,孔子弟子閔子騫的墓便在其中。僅有一條通往洪樓方向的路也是行人踏出來的羊腸小道,那來往的平板車、腳踏車在田埂上軋出的道道車轍坑坑窪窪,晴天一路土,雨天一道泥。記得當年我從洪樓到窯頭的單位去上班,抄近路就必經這條蜿蜒的田間小路。夏天,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青紗帳,玉米葉、高粱葉沙沙作響,尤其是路過那片墳地,夜幕中螢火蟲一閃一閃,一個人行走確實有點害怕,直到聽到村子裡的雞鳴狗吠,懸著的心才踏實下來。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城市擴容,原來的莊稼地陸續建起了工廠,1986年又在此處闢地建成了以觀賞花卉為主題的百花公園,昔日的那些斷壁殘垣、簡陋村宅民居也被一棟棟住宅樓所替代,其間的羊腸小道拓寬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這便是現在的閔子騫路。
子騫生平
閔子騫(前536~前487) 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和顏淵並稱。為人特孝。兄弟二人幼年喪母,父親娶後母,又生二子。後母虐待子騫兄弟,其父知道後,欲將後母逐出家門,子騫極力勸阻,父親於是留下了後母。後母受到感動,以後待子騫兄弟亦如同親生二子一樣。故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子騫為人沉穩持重,平時少言寡語,然而一旦講話就講得很中肯。孔子評價他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子騫注重“仁”的道德修養,淡漠仕途利祿。魯國執政季氏曾使其為費宰,辭而不就。後代統治者感閔子騫德行高尚,對其屢有追封: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贈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又稱費公。北宋始傳閔子騫葬於歷城縣城東五里。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今歷城洪家樓鎮仍存有所傳閔子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