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志·第五冊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濟南市委認真貫徹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點轉移。 1949年4月,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移駐濟南。 1952年成立濟南市人民武裝部,後幾經變更,1983年改稱濟南軍分區,為濟南市地方武裝的領導機關。

《濟南市志·第五冊》保持全志編撰體例、行文、規範、時間斷限的一致性。志書共設定3卷,依次記述政權·政務、政黨·社會團體、政法·軍事。卷下設篇、章、節、目,層層展開,力求真實、客觀地反映濟南市在這些方面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濟南市的政治制度建設步伐加快。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是濟南市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始建於1954年,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各縣、區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濟部隊軍人代表大會選舉產生。1979年12月,濟南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按照1979年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開始設立常務委員會,作為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
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1次。代表提出提案、建議、批評和意見,經議案(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後,由市人大常委會的辦事機構交有關機關和組織研究處理,並負責答覆代表。地方權力機關的工作就此展開。 在工資制度方面,濟南市的工作也取得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濟南市在國家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中實行了職務等級工資制,企業工人實行了等級工資制和崗位工資制,並採取了計時工資、計件工資、提成工資及獎勵津貼等多種形式。1979年至1984年,濟南市連續四次進行了調資,1985年又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進行了調資,企業統一實行了新的工資標準,即工人實行8級工資制或15級工資制,使職工工資同本人所肩負的職務、責任和勞績密切聯繫起來,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職級不符的問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級民政工作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至1985年,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需要, 濟南市4次調整行政區劃;至1985年底全市共建立鄉(鎮)人民政府67個,村民委員會2779個,同時整頓、加強了城市居民委員會;改革了撫恤制度,提高了各項撫恤標準和在鄉老紅軍的待遇,1984年至1985年共扶持優撫對象33313戶,占總戶數的48%;改革了退伍兵安置辦法,1978年至1985年,共接收安置退伍義務兵37206名, 退伍的志願兵和傷、殘、孤、單軍人2144名;1978年至1985年, 全市遭受旱、澇、風、霜、蟲等災害7次,每年平均受災面積2.33萬公頃,累計發放救災款727萬元。 此外,市民政部門還在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婚喪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改革體制,使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 濟南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建立黨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自1920年夏秋之際起,王盡美、鄧恩銘等人便開始在當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以青年學生為主的進步團體。1921年,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在之後的中共一大召開、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鬥爭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中共濟南黨組織派遣的黨、團員的身影。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濟南市委認真貫徹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點轉移。1990年至1992年,濟南市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十佳衛生城市”;1991年底和1992年初,分別榮獲全省、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1992年又獲省級“精神文明先進城市”稱號。至1992年底,全市省、市、縣級文明單位已達2000多個。 此外, 濟南市內還活躍著7個民主黨派和濟南市總工會、濟南市工商聯合會、盲人聾啞人協會等十餘個社會團體。它們為反映各方面呼聲、保障各方面民眾利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濟南的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工作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日益向法制化、規範化發展。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僅法院系統:1985年底,全市兩級人民法院共有幹警630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70人,高中文化者303人;市中級人民法院共有幹警146人, 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30人,高中文化者61人,幹警人數是1958年的2.6倍。 濟南亦是軍事要衝,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4月,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移駐濟南。1955年擴編為濟南軍區。1961年始建山東省軍區,領導機關駐濟南。1952年成立濟南市人民武裝部,後幾經變更,1983年改稱濟南軍分區,為濟南市地方武裝的領導機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