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志·第一冊

新纂《濟南市志》工作始於1981年,前後歷經17載,終在1997年底分冊陸續出版。 濟南依山傍水,地處要衝。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濟南為國,後改稱濟南郡。

濟南修志歷史悠久。現存志書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濟南府志》54卷,由蔣?修、唐夢賚等纂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版《濟南府志》72卷,由王贈芳、王鎮修,成?、冷?纂。此外,濟南轄境內的一些區縣,歷史上也曾纂有不少志書。這些珍貴的資料,至今仍為後人了解往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纂《濟南市志》工作始於1981年,前後歷經17載,終在1997年底分冊陸續出版。
《濟南市志》共分8冊,約800萬字,全面記述濟南市的自然、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內容。上溯1840年,下限止於1985年,部分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志述、記、志、傳、圖、表、錄諸體並用,以志為主,結構為卷、篇、章、節、目體。
《濟南市志·第一冊》 為全志之始,主體部分分為2卷,分別是政區·自然環境·人口和泉水·風景名勝·旅遊。 2卷之上另設有“卷首”,內中有市情綜述、大事記兩部分內容。 濟南市位居山東省中西部, 泰山穹隆北麓,黃河的南岸,地跨北緯36°1′至37°4′、 東經116°12′至117°44′之間。1985年,轄歷下、市中、天橋、槐蔭和郊區5個區及歷城、章丘、長清、平陰4個縣。全市總面積為5775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為483平方千米。 全市總人口為3830477人,市區為142972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63人,市區每平方千米2960人。全市共有27個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
濟南依山傍水,地處要衝。地貌類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黃低洼4部分。南為泰山山地,北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地形複雜多樣,大體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河平原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及南部低山丘陵帶。境內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黃河自西南至東北,流經市境北部邊緣;小清河源於濟南,出境後自壽光羊角溝注入渤海。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山東內陸,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乾燥寒冷,春季和煦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年均氣溫在13℃至14℃之間。濟南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煤礦、鐵礦、銅礦及硬質耐火粘土、石灰岩、輝長岩、花崗岩等;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共有1133種,其中栽培植物756種、野生植物377種;動物資源中野生陸棲脊椎動物約360餘種, 水棲動物以魚類最多,約40多種;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過境水兩部分,當地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16.9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12.6億立方米。 濟南歷史悠久。1928年在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址,表明距今8500年前至9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息繁衍。濟南最早見於史冊記載的名稱是“濼”,後曾稱為“?”、“歷下”、“歷城”等。“濟南”之名始於漢初。漢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濟南為國,後改稱濟南郡。隋唐稱齊州、齊郡、濟南郡,宋徽宗政和六年 (1116) 改稱濟南府, 元代稱濟南路。 明朝置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濟南成為山東首府,歷明、清、民國而延襲至今,一直是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濟南地理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美,素以泉水眾多且清冽甘甜稱著於世。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對濟南泉水曾這樣寫道:“齊多甘泉,甲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形容“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濟南泉水,城區散布約100餘處,號稱“七十二名泉”,故濟南又被世人冠以“泉城”雅號。諸泉千姿百態,分布為:趵突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