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卷評述濕熱證綱要,主要內容有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及香自或黃口渴不引飲甘露消毒丹最妙、濕熱阻遏募原寒熱如瘧、痢久傷陽、真人養臟湯等三十八條;下卷輯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及濕熱三禁等十八條。內容多抄輯薛雪《濕熱論》。
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蔵於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
《濕熱證治》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末。
上卷評述濕熱證綱要,主要內容有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及香自或黃口渴不引飲甘露消毒丹最妙、濕熱阻遏募原寒熱如瘧、痢久傷陽、真人養臟湯等三十八條;下卷輯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及濕熱三禁等十八條。內容多抄輯薛雪《濕熱論》。
現存抄本,蔵於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
濕熱蘊結於膀胱,膀胱氣化失司所導致,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小腹脹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淋證、癃閉、血尿,以及現代醫學診斷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
病因 臨床表現 施治要點 辯證施治 其他療法脾胃濕熱,中醫證候名,亦稱中焦濕熱。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治法 方劑 常用中藥腸道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由於濕熱侵犯腸道,傳導失職,表現以泄瀉下痢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濕熱邪,侵...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肝膽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發黃、脅肋脹痛等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根據病因和臨床症狀,本病有兩種證型。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治法 常用中藥脾胃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
證因 病機分析 表現 辨證 治法肝經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之邪,蘊結於肝及其經脈,並循經下注所致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脅痛,陰腫,淋證,帶下,黃疸等病證。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治法 常用中藥中醫病證名,指濕熱蘊於中焦脾胃及肝膽,導致體內氣機運行受阻,濕熱內盛的病症。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濕熱並重證,中醫病證名,為濕熱俱盛,交蒸中阻而出現的證候。
病因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 方劑濕熱蘊蒸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蘊結熏蒸,以身熱發黃,汗出熱不退,或但頭汗出,咽痛腮腫,肢酸睏倦,尿短黃,舌紅苔黃,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常見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