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鎮[建寧縣]

濉溪鎮[建寧縣]
濉溪鎮[建寧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濉溪鎮由原金溪鄉與濉城鎮合併,地處建寧縣中心,金鐃山麓,濉溪河畔,東臨泰寧縣茅店村,西鄰溪口鎮高圳、艾陽,南接均口鎮黃嶺村,北界黃坊鎮武調村和溪口鎮桐源村,總面積231平方公里。轄有城關、河東、水南、長吉、水西、圳頭、大元、高峰、斗埕、器村10個行政村,新生、復興、水南、河東4個社區居委會和建寧縣國有農場,總戶數10743戶,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戶3202戶,人口1.28萬人)。

基本信息

交通狀況

省道富下線、入閩通道建文線和在建的福銀高速公路建(寧)泰(寧)連線線均縱貫鎮內。村村通水泥路。

歷史人文

濉溪鎮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有南宋進士俞豐(長吉人,官至吏部侍郎),明代進士李春熙(大源人,官至明萬曆北刑、南戶二部主事),著有《玄居集》9卷及《哀榮錄》;謝兆中(長吉人,明嘉靖萬曆間貢生)著有《耳伯集詩》8卷文集16卷古詩1卷。聶芳(水西村人,清代歲貢生)著有《存耕堂詩集》《巢紀略》文集。有跟隨戚繼光抗擊倭寇功臣連賢(長吉人),有革命烈士李林(大源村人)等36人。

建築景觀

鎮境內建築景觀有報國寺(又稱金鐃寺)始建於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21年),寺內有大廳正廳禪房觀音樓地藏樓等;石燕岩位於金鐃山西南麓石燕峰山腰,石徑峭壁,飛瀑流泉,岩洞鑿壁建廟塑佛,有石屏、石凳、石床等天然佳景。“三不見”位於龍寶山下,相傳三廟各隱山中,只聽鐘聲互不相見。鎮境內的金鐃山綠色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金鐃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級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獨特的花崗岩石蛋群地貌。頂峰海拔1858米,山內有80峰,綿亘150多公里,素有“秀起東南第一巔”的美稱。

氣候物產

鎮境地處中亞熱帶,既有海洋性季風氣候又有大陸性山地氣候特點,地勢東高西低,立體氣候及地區小氣候差異明顯。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五、六月雨量多強度大進入汛期。年均氣溫16.7度,年均濕度84%。全鎮耕地面積18625.4畝,其中水田面積17361畝,人均1.56畝,旱地面積1264畝,山地面積26.97萬畝,人均24畝山地,其中林地面積23.9495萬畝,毛竹17673畝,茶園1072畝,水果11420畝,人均1畝果。主要農副產品有:黃花梨、通心白蓮、食用菌、筍竹等。圳頭村、長吉村、水西村、大源村、斗埕村等村是糧食主產區。

基礎設施

本鎮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型電站2座小型電站5座。村組通水泥路,通訊設施完善,程控電話鋪到每個自然村,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鎮,寬頻網開始進村。鎮境內有斗埕工業園區、將屯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以及黃舟坊工業小區、將屯民營工業小區。

經濟社會

2006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33億元,內聯企業24家,個體私營企業167家,鎮鎮企業總產值達2.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228元,鎮內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農、林、牧、副、漁得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日益發展,服務網路日臻健全。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資源,優良的發展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