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形容官吏被貶失意時所寫的作品。後常把謫官失意時所寫的作品稱為"澤畔吟"。
澤畔:湖澤旁邊。在湖澤旁邊吟頌。
引用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唐·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
計日西歸在,休為~。(唐·戎昱《送鄭鍊師貶辰州》)
原文
駕文螭兮翔九天,天路遠兮中道還。
邈故國兮懷所安,心恥恥兮循江乾。
紉秋蘭以為裳兮,采杞菊以為餐。
望佳人之不來兮,暗修途之莫前。
瞰江流之無垠兮,仰蒼蒼而漫漫。
想荊門之遐阻兮,壽春杳隔於大淵。
痛靈修之獨處兮,誰復與之寤言。
氣填膺以拂郁兮,淚承睫而漣漣。
悼已往之修系兮,欲易道而改轅。
顧和璧之三獻兮,冀識者之一觀。
陰風雨之慘慘兮,而夜不得明。
哀時運之若此兮,余又何默默於久生。
寧懷沙抱石以自沉兮,庶齏志而下信。
雖世人之不吾悲兮,吾容能不悲夫若人。
吾原托夷齊以為紹介兮,修請謁於黃虞。
吊坐鹹於帝閽兮,友陽侯於子胥。
幾江神之不我瀆兮,吾容委質於淵魚。
已乎已乎,其靈修終不得而見乎。
屈原簡介
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後期楚國人,約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浪漫主義的偉大詩人。他是楚王同性貴族。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楚懷王時,曾任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後曾任過三閭大夫之職。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在內政上他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張聯齊抗秦,統一六國。屈原的革新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觸犯了楚國貴族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一致反對。屈原終因他們的挑撥、讒毀,被昏庸的楚懷王疏遠。楚懷王入秦被拘,楚頃襄王即位,用其弟子蘭為令尹(掌握軍權的人),對秦屈膝投降。屈原更因子蘭一夥的忌恨,被長期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攻破,已陷入國破家亡、兵挫地割的滅亡危機。屈原悲憤憂鬱,自投汨羅江而死,傳說時在5月初5。為此,後世的老百姓還以包粽子、插茱萸等形式紀念屈原,成為中國特有的民俗節日——端午節。屈原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他對當時北方儒家、法家等各家學說都有吸取,而且非常重視本國的民間音樂和歌舞,其重要作品《九歌》就是他根據民間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再度創作的。他以楚國民間“楚歌”和“南音”為基礎,融匯了《詩經》和諸子散文的某些表現手法,在楚國文化傳統基礎上,創造了“楚辭”這一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詩體,並且使中國詩歌進入了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新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他的作品愛憎分明,充滿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表現了他對理想的捨身追求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
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是繼《詩經》“賦、比、興”發展以來,將中國文學藝術史向前推進一步的經典之作。全文379句,近2500字,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大約作於楚懷王入秦不返、頃襄王初立之時。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追溯詩人已往的經歷和由此產生的悲憤,第二部分是對政治理想和未來道路的求索。《離騷》通過曲折的描寫,展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鬥爭歷程,表現了屈原光輝峻結的人格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示了詩人獻身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鬥爭、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正直高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偉大人格。作品主要表現為詩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大量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的採用以及象徵手法的運用為作品增色不少。
浙派琴曲
簡介
《澤畔吟》是浙派①重要琴家徐天明的創作曲目,樂曲雖稱不上是宏篇巨製,但卻風格獨特、短小精練,在同類琴曲中並不多見,它為研究浙派琴曲的演奏技巧和創作手法等各方面提供了分析的依據,對於繼承和發揚浙派琴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來源
《澤畔吟》是根據史書所傳屈原的故事創作而成。《神奇秘譜》解題說:“是曲也,或言雪江之所擬也。”雪江即指作者徐天明,徐天明是南宋琴師,名字,號雪江,又號瓢翁,嚴陵(今屬浙江)人。為楊瓚②門客時,由江西譜改學郭楚望③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元代琴人袁桷、金汝勵都曾向他學琴。祖孫四代包括徐秋山、徐曉山和明初的徐和仲④,都是知名琴師。因此,後人推崇其為“徐門正傳”。傳有“徐門琴譜”十卷(《國史經籍志》),今佚。在保留下來的《神奇秘譜》等琴譜中,《澤畔吟》確認為是其作品之一。樂曲大體描寫了楚國大夫屈原在楚國很不得志,被楚王放逐後,“被發行吟澤畔”(《史記》),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在受到壓抑的情況下,“形容枯槁”、“顏色憔悴”,一腔憤懣無以言表。當“行遇漁父”後,屈原向漁父傾訴自己“鬱結蒙塵”之情,可是漁父卻“鼓木世而去”,鬱悶難平,悲恨交加,最後自投密羅江以示其忠節。《琴苑心傳》解題說:“雪江之擬澤畔吟,與昌黎之作《 里》、《蘇武》之操思君、忠義之心,千世如一,令人撫弦不覺掩涕神傷。”可見,“鬱結蒙塵”、“自苦風波”是全曲所要表現的情感中心,而“舉世俱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忠君愛國之心也同樣也是作者所要著重體現的思想主題。
內容
《澤畔吟》共分四段,標題分別為“游於江澤”、“行遇漁夫”、“蒙世塵埃”、“鼓紲而歌”。此外,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旁還分別標有“憔悴枯槁”、“我獨清醒”、“此段鼓紲聲”。
此曲在藝術上採用了以故事情節為主要線索,而以內心刻畫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手法。例如第一段就突現了一個因政治上受到嚴重打擊而“形容枯悴”的詩人形象,第二、三兩段則抒寫了他的滿腔義憤,最後一段用摹擬的枻聲象徵著漁父的離去,描寫屈原無所控訴的失望情緒。這首琴曲體現了我國音樂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傳統特點。
意義
琴曲《離騷》正是根據屈原的著作《離騷》創作而成。《澤畔吟》相傳為琴曲《離騷》的引子。
《琴曲集成》存見琴曲中無一例外地都將《澤畔吟》放在《離騷》的前面,如:《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琴苑心傳全編》、《太音傳習》、《琴譜正傳》、《藏春塢琴譜》、《玉梧琴譜》等 ,有時也將同類題材的琴曲《屈原問渡》、《華胥引》放在《澤畔吟》的前面。其中《琴苑心傳全編》將《澤畔吟》放在《華胥引》之後;《風宣玄品》將其放在《屈原問渡》之後《華胥引》之前;《太音傳習》則乾脆把將《澤畔吟》放在最前面,將《楚歌》和《屈原問渡》排在了《離騷》之後。當然,這只是古人排列琴曲的順序,似乎沒有什麼規律可言,但是,從中我們並不難發現古人是將《澤畔吟》作為《離騷》的吟引序曲編纂出現的。為此,《離騷》這部文學作品以及《澤畔吟》存見標題都為我們體悟曲境,分析指法、節拍提供了詳實和有力的打譜參考。
在存見琴譜中,《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琴苑心傳全編》、《太音傳習》、《風宣玄品》、《琴譜正傳》的譜系似是源於一脈,而《藏春塢琴譜》、《玉梧琴譜》則象是後期的流傳曲目,與之前的傳曲已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目前僅有的琴歌版本——《重修真傳琴譜》也很值得研究推敲。《重修真傳琴譜》中四段都有唱詞:一、游於江澤:“游於那江澤,形容變盡。當時色,千里一身嗟,去國天問,無聞。心空南北愁拍塞, 罪長沙時移勢,迫漁釣鷗盟。天寬地窄,此情默、默、默。”二、行遇漁父:“行遇漁父,委身問渡。子非三閭那大夫,霜寒日暮,於斯何故,欲答情難訴。舉世俱濁我獨清,而恐污,眾人皆醉我獨醒,醒因遭所惡,故無所措,空此孤忠回護。”三、蒙塵埃污:“蒙世污塵埃,靈均只自衰。恐污潔白,此意徘徊,浮生槁木蕭蕭,草徑無媒,心事摧頹,口空 世疑 ,此身孤影楚天涯,物我 忘,骸大義殊, 逐客怯幽懷嘆,沉埋恢恢天網危,力犯風雷。”四、鼓木世而歌:“鼓木世而歌,滄浪細和嘔啞, 沱清濁從他,何可而不可,見 空自若風波,玉堂金馬的那雨笠煙蓑。光陰百歲事無多,忠節永無磨,無磨。”這段詞對我們了解掌握曲境和打譜極有參考價值。
《西麓堂琴統》中的《澤畔吟》在四段後又添了三段,且段前有“又”字樣,可能是編纂琴書時流傳於世的又一種傳本。因為,從這三段琴曲的風格和意境上來似乎更接近
於今人的手筆,打譜中發現其指法、節奏均十分順暢。尤其是泛音段落,參差起伏,餘音裊裊,奇音妙思讓人遐想不已。
此外,在《神奇秘譜》標題之外,還有一些旁註。例如:在第一段注有“憔悴枯槁”,這段曲調深沉抑鬱,似有前言萬語,預言又止,給人以“浮生槁木蕭蕭,草徑無媒,心事摧頹”的深刻印象。第二段注有“我獨清醒”,這是一段獨特的泛音曲調,****音和****音的使用十分頻繁,而且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第四段開頭有一段反覆,其小注是“此段鼓木世聲”,這段樂曲用反覆兩段“雙彈”指法來體現,形象地表現出漁父划船時船槳拍擊水面的聲音,同時在拍擊水聲的過程中抒發了屈原“空此孤忠回護”的滿腔悲憤和對漁父“無所措”的無奈,在具體表現強弱節奏時,前一段使用強音和快節奏,表現屈原的憤懣和不平;後一段用弱音和慢節奏,表現對漁父的無奈和漁船緩緩遠去的意象。全曲最後兩段多次使用變徵音和變宮音並存,這形成了具有特殊風格的七聲音階。曲終結束於商音。縱觀全曲,始終籠罩在一中壓抑、憤懣、言不由衷而又預言又止的感傷氛圍之中,全部的感情完全融匯於曲調當中,加上使用了特殊的琴調——淒涼調,韻味獨特,指法上泛音、散音、按音三者完美結合,左手吟、揉、綽、注一應俱全,從演奏技巧上豐富了創作構思,充分體現了浙派琴曲以情取聲、重視音韻和技巧的特點。和《陽關三疊》、《憶故人》、《長門怨》等同類型感傷琴曲比較,就不難發現,《陽關三疊》表現的是友人離別之苦,《憶故人》表現的是懷念親人之痛,《長門怨》表現的是怨婦思夫之情,而《澤畔吟》表現的則是亡國忠節之歌,三者的立意和基調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澤畔吟》帶給聽眾更多的是欲哭無淚、欲訴無言之隱痛,舉世俱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彷徨,以及絕望前的無比冷靜和淒楚,表面感覺仿佛平靜似水,其實內心卻是五內俱焚,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樂曲總體給人以無比悲愴的凝重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了《澤畔吟》不同於其它任何琴曲的獨特風格,確是一曲無言的悲歌。
注釋
①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為郭楚望。他繼承了張岩匯集的秘閣古譜和民間傳譜,加以編輯整理,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藝術修養。他的代表作品《瀟湘水雲》及其他傳譜,經劉志芳傳授於毛敏仲和徐天明。毛、徐兩人在楊瓚的主持下,彙編了歷史上收曲最多的《紫霞洞琴譜》(已佚)。毛敏仲並創作了許多琴曲,一直流傳至今。徐天明則在傳授琴學方面有突出成就,徐氏祖孫四代都以授琴馳名琴壇,明季尊之為“徐門正傳”。後人稱浙派所傳琴譜為浙譜。現存明代譜集受浙譜的影響很深。
②楊瓚:南宋琴家。字嗣翁,號守齋,又號紫霞。浙江錢塘人。官至司農卿,贈少師。積極資助毛敏仲、徐天明向劉志芳學習郭楚望的傳譜。他們的“浙譜”遂取代了風靡一時的“江西譜”,形成影響深遠的“浙派”。曾派人向民間搜求嵇氏四弄十餘種,從中加以甑別選擇。晚年與琴客匯集訂正調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編為《紫霞洞琴譜》十三卷,成為收錄最豐富的大型譜集,今佚。
③郭楚望:南宋琴師。名 丐。浙江永嘉人。景定、鹹淳年間(公元1260—1274年)以琴知名於世。在張岩家作門客期間,繼承並整理了韓 胄祖傳古譜。韓、張因抗擊金政權,反對程、朱“偽學”,被黜。郭楚望感政局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創作了著名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飛鳴吟》、《泛滄浪》、《春雨》等琴曲作品。劉志芳傳其琴藝於毛敏仲、徐天明,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④徐和仲:明初琴家。南宋琴家徐天明的曾孫。在琴藝上繼承祖傳,被譽為“得心應手,趣自天成”(《寧波府志》)。局於四明(浙江寧波),教學為業,遠近求學者甚多。作有《文王思舜》等琴曲。編有《梅雪窩刪潤琴譜》。明代刊傳的《琴譜正傳》、《杏莊太音補遺》等繼承其傳統,稱“徐門正傳”。
相關記載
《太音傳習》
曲意/解題
按斯曲,乃古牧犢子所作也。犢子長為人牧,無姓名,行年五十而鰥居。因出薪於郊,見雄雉挾雌雉而飛,不覺意動心悲,仰天而嘆曰,大聖在天,恩及草木禽獣,而我獨不獲焉。乃作歌曰,雉朝飛兮鳴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獨我傷兮未有室,時將暮兮可柰何,嗟嗟暮兮可柰何。又雲,枯楊枯楊爾生梯,我獨五十而無妻。其辭哀痛迫切,其音怨懟悲傷,而悽慘之情,殆洋溢於徽律之外矣。
段標題
一、逰於江澤;二、行遇漁父;三、蒙世塵埃;四、鼓枻而歌。
《杏莊太音補遺》
曲意/解題
杏莊老人曰,屈原見放,行吟江濵,後人遂擬是吟。
段標題
一、逰於江澤;二、行遇漁父;三、蒙世塵埃;四、鼓枻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