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水利專家李儀祉倡辦的灌溉渠之一。在機井、機電抽水未普及的年代,澇惠渠在抗旱中發揮巨大作用,至今仍是戶縣縣域重要渠灌工程。2000年以來,乾旱年份灌溉可達兩萬多畝。1958年開始給戶縣熱電廠供水,1959年7月開始給惠安化工廠供水,最多時年供水1956萬立方米,2000年以來,年供350—400萬立方米。
一、籌建及初期工程概況:民國二十九年(1940)春,陝西省水利局派涇(惠)洛(惠)工程局房寶德、黃朝建等來縣勘察。民國三十年(1941)8月底勘察設計結束,因資金問題未動工。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陝西省政府批准省水利局向農民銀行貸款修建。2月1日澇惠渠工程處在縣城西街關帝廟成立。6月3日動工,陝西省水利局先後派鄭耀西、張恩奎、王明鑑負責。民國三十六年(1947)8月15日完工,9月在土門子攔水壩處舉行放水典禮。同年12月3日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中國農民銀行、省水利局派員進行了驗收,省審計處監驗。工程總造價5.63億元。攔水壩設於西澇峪口,長31.7米,高1.2米,分河東、河西兩條渠引水。東乾渠設計長18.5公里,經石井村、潘家堡、趙家堡、馬營、羅什、縣城東關、韓村,至寧羌附近入澇河。在縣城東關設分水閘,開一支渠,長4.3公里,經郭村至石佛寺退入蚰蜒河。渠首有寬1.5米、高1.3米進水閘兩個,沖刷閘1個。閘門後為長430米、高寬各2米的隧洞,隧洞後400米為石砌渠,再向下全部為土渠,設計引水流量每秒2立方米,灌溉8萬畝。西乾渠原設計經新城、上澗子至水磨頭,長3.5公里。後因資金不足,僅在渠首打隧洞25米,出洞後即與老引水渠相連線。西乾渠進水閘高寬各1米,設計流量每秒1立方米,灌溉2萬畝,東西渠設計共灌溉10萬畝。
沿渠修跌水47座,橋27座,涵洞2個,斗門14個,退水、分水閘3個,共征地541.2畝。材料由工程處採購,施工實行分項招標。
東乾渠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12月3日驗收時,實際修通15.5公里,至縣北韓村附近,因水流不夠,實灌溉約3萬畝。民國三十七至民國三十八年(1948—1949)繼續進行渠道建設,到1949年9月底,東西灌區乾支渠共22.15公里,斗渠也進一步完善。
1947年9月通水後,11月成立澇惠渠管理局,隸屬省水利局。建國後機構未變,隸屬省水利廳。1958年6月改歸縣水利局管理,1959年8月成立戶縣澇惠渠管理處,管理此工程。
二、改建擴建:1957年重修渠首攔水壩,較前高0.5米,修河西乾、支渠9條,長19.6公里。1976—1977年增修西乾支渠兩條6.5公里。80年代河東修沿山斗渠一條,名新一斗,長5公里,渠水退入皂峪河。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對渠首攔水壩進行了加固,後又對乾、支渠進行改造更新。至2005年東西兩灌區有乾渠12.69公里,支渠11.3公里,斗渠36.45公里,大小建築物40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