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西鐵路

潼西鐵路

潼西鐵路 是指陝西省境內的第一條鐵路線,隴海鐵路潼西段,1905年,時任陝西巡撫的曹宏勛提出修建,1931年開始修建。

潼西鐵路(隴海鐵路潼關至西安段)

背景

陝西省境內鐵路潼西段修建,始議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是年十二月五日,陝西巡撫曹鴻勛,在汴(開封)洛(洛陽)鐵路開工之際,奏請清政府修建潼(關)西(安)鐵路,估計需銀400萬兩。擬採取土藥加厘,鹽斤加價和積穀改捐三項辦法籌集資金。並建議洛陽至潼關由河南主辦,西安以西擬與甘肅商議,同時並舉,一氣銜接,建成一東西大幹線 。

簡介

潼西鐵路即隴海鐵路潼(關)至西(安)段,是陝西境內修築的第一條鐵路 。

潼西鐵路

甲午戰爭失敗後,為了能更方便地實現對我國的侵略和掠奪,西方列強圍繞鐵路修建權展開了激烈地爭奪,在東北、華北等地修建了 大量的鐵路,但客觀上也將這種新式交通運輸工具引入我國。眾列強紛紛出資修建鐵路,有遠見的中國人更是積極向清政府申 請、籌資,要求修建我國有自主路權的鐵路,以打破西方人對路權的控制。我省第一條鐵路隴海線潼西段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被提了出 來 。

然而,從議案的提出,到鐵路的真正貫通,歷經清廷、北洋、國民政府三個時代,費時整整20年。 1905年,時任陝西巡撫的曹宏勛向清政府奏請籌辦潼(關)西(安)鐵路,清政府也意識到一條鐵路對西部的重要性,奏準修建鐵路, 所需400萬兩由陝西籌集。然而,在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陝西財力嚴重不足,鐵路修建歷經數年,毫無進展。 在政府無力出資的情況下,為抵制帝國主義搶占西潼鐵路和清政府的出賣路權行為,1908年,陝西紳、商、學界強烈要求“商辦”西 潼鐵路,並公開發表《籌辦西潼鐵路啟》,召開第一次籌修西潼鐵路大會,成立了“西潼鐵路辦事處”,同時聯名上奏清廷當局。清政府 迫於形勢,不得不對“商辦”鐵路準奏,並於1909年5月28日批准設立公司。無奈陝西紳、商、學界熱情有餘,實際財力薄弱,以至數年 之久,收效仍然甚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實行“幹路國有”政策,潼西鐵路又由商辦改為官辦。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潼(關)西(安)鐵路也很快被列入了修建日程。當年9月24日,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朱啟釿與比利時鐵路電車 公司代表陶普施在北京簽訂《隴秦豫海鐵路借款契約》,將原商辦潼西鐵路併入隴海鐵路。

當時的潼西鐵路潼關站 當時的潼西鐵路潼關站

工程開工前,楊虎城將軍、馮玉祥將軍曾為籌措路款奔走呼喚。1926年,馮玉祥遊歷華山,曾在華山腳下的玉泉院內疾聲呼喚,寫下了“鐵路不通,國民必窮”的警句,雕刻在玉泉院的石碑上,至今仍存留在華山腳下的玉泉院內。為了使鐵路早日築入陝西,他呼喚著隴海鐵路儘快向潼關延展。
1931年春,楊虎城將軍時任陝西省主席,對修築陝西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他在三原縣強學會為修築鐵路發展陝西經濟舉行的集會上發表講話,慷慨激昂,疾呼:“陝西閉關自守……嗣吾人應打破地域觀念,目光直向潼關以外,去探視、去接受新的世界潮流……關中平原肥沃千里,氣候溫和,雨量適宜,文明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但卻交通閉塞。當今京漢、津浦、隴海鐵路業已暢通,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隴海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
適逢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進行經濟考察。值此機遇,楊虎城積極與宋子文商榷修築陝西境內鐵路的資金著落,提出動議,款源由中國、鹽業、金城、交通、中南五銀行貸款和隴海、平漢、津浦、石太、膠濟五鐵路局及國民政府鐵道部分期墊撥。宋子文回南京後,款源落實到位。1931年4月,中華民國鐵道部決定成立隴海鐵路潼西工程局,修 建潼西鐵路。當時工程預算為1514.2萬元(銀元),中華民國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京浦、正太各鐵路局撥款140萬 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作為向外國購料、購設備之用。 當年12月,隴海鐵路洛潼段建成,隴海鐵路通車至潼關,臨時通車。

1932年8月正式通車。

1934年,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至1935年,西潼鐵路也全段修通,並在西安舉行了通車典禮。潼 西鐵路東起潼關,沿渭河南岸西行,經華陰、柳枝、華州,跨赤水河抵渭南西關,越戲河,過新豐鎮、臨潼,再過灞河、河到達西安, 全長132公里。全段修建潼關、東泉店、華陰、下營、柳枝、華州、赤水、渭南、靈口、新豐鎮、臨潼、窯村、灞橋、長安14個車站。5 月交隴海鐵路局運營。

此時,楊虎城不再任陝西省主席,由邵力子先生接替。在築路過程中,楊虎城、邵力子等都為工程的順利進行盡心竭力。當時的陝西省政府為工程進展和鐵路行車安全發布飭令,令渭南、華縣、華陰、潼關各縣縣長予以關懷。

潼西鐵路工程局暫時設在潼關。隴海鐵路靈(寶)潼(關)段工程局局長凌鴻勛繼任潼西段工程局局長。隴海鐵路潼西段就是在他的指揮下順利修築完成的。

至1949年,陝西僅有潼關-天水、鹹陽-銅川鐵路總計597公里,營業里程448公里。

經營情況

職工管理

民國20年(1931),隴海鐵路通車至潼關,陝西省境內始有鐵路員工。至民國37年(1948),潼寶鐵路約1.5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鐵路線路增加和運輸事業的發展,職工數量、素質以及職工教育、職工生活、職工福利等方面,都發生了今非昔比的大變化。至1989年,職工人數已達10.4萬餘人。

機車情況

民國28年(1939),隴海鐵路管理局計有蒸汽機車127台。1949年西安解放時,潼關以西僅有蒸汽機車93台。分別從法、比、德、英、美等國購進,年久失修,質量低劣。其中可以勉強使用45台,占48.4%;入廠修理或待修的48台,占51.6%。大部分機車是“帶病”運行。

1952年,撤銷寶雞、耀縣、華陰機務段,成立潼關機務段,對機車交路進行調整。潼關機務段承擔陝州~潼關、潼關~西安區段的運輸任務,實行半循環運轉制;西安機務段擔當西安~寶雞、西安~銅川區段的運輸任務實行肩回運轉制。1960年,撤銷潼關機務段,將人員、設備併入西安機務段至今。

行車能力

1954年,潼關至西安間日均通過能力26.6對(其中旅客列車4對),年貨物輸送能力306萬噸。1965年,孟塬至西安東區段通過能力為38.9對(其中旅客列車8對),年貨物輸送能力867萬噸。1968年,完成複線建設,通過能力大增。次年,上行為65.5列,下行為68.5列(折合67對)。其中貨物列車上行47.2列,下行50.2列;旅客列車增至12對。年貨物輸送能力2286萬噸。1978年,區段通過能力增至上行72.0列,下行68.6列(折合70.3對)。其中,貨物列車上行45.6列,下行40.9列;旅客列車增至18對。年貨物輸送能力2082萬噸。1989年,實際為上行日均64.5列,下行日均62.2列。其中,貨物列車上行34.6列,下行24.7列;旅客列車29.9對。年輸送貨物,上行西安東至新豐鎮2443萬噸,新豐鎮至孟塬2326萬噸;下行孟塬至新豐鎮1756萬噸,新豐鎮至西安東1724萬噸。

客運情況

民國20年(1931)12月18日,潼關車站首次接發徐州~潼關1/2次特別快車,為陝西省境內鐵路旅客運輸工作之始。

民國23年(1934)7月,隴海鐵路管理局第三車務總段十分段在渭南成立後,即開始列車乘務組織工作。是年11月1日,開始值乘潼關~渭南特別旅客快車(以下簡稱特快),年底通車到西安。1950年,旅客列車乘務工作由長安車務段承擔,運行範圍以長安站為中心,北到耀縣(客貨混合列車到礦場),西到寶雞(客貨混合列車到建河以西),向東最遠到徐州。

民國21年(1932)8月,潼關車站正式辦理行李、包裹運輸。此後,新開營業站都相繼辦理行包業務。旅客行李、包裹分免費和收費兩種。免費攜帶行包,頭等客票每人準帶80公斤,二等客票60公斤,三等客票40公斤,超過重量部分按規定收費。民國23年(1934),隴海鐵路管理局將旅客託運的行包(俗稱快件)分為包裹類、牲畜車轎類、金銀證券類、鮮貨類和靈柩共五類。民國27年(1938)後,牲畜車轎、金銀證券類因無人託運而停辦。民國37年(1948),裝運行包263噸。

民國20年(1931)陝西始有鐵路到民國37年(1948)末,共有營業站57個,客運設施簡陋。各站建有售票房。潼關、華陰、渭南、臨潼、長安、等站有候車室或穿堂檢票廳,總面積487平方米。有磚、石砌面站台20座,余為土站台。行包房和無候車室或候車室面積小的車站,一般使用蘆席棚、油氈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鐵道部於1950年3月規定,成人免費攜帶行李限20公斤,兒童10公斤,國家外交人員35公斤。同時規定,每張客票限運行李60公斤。牲口、車、轎、靈柩按貨物運輸辦理。1952年,實行行包計畫運輸。根據“先行李後包裹,先中轉後始發”和“長短途列車分工,合理、均衡地組織運輸”的原則,行李裝在旅客所乘列車的行李車或提前運送;包裹按不同物品分一、二、三類,有計畫地承運。西安車站為陝西境內第一個行包中轉站。

貨運情況

民國21年(1932),潼關車站開辦不滿整車貨物的自理運輸。民國23年(1934)起潼西線各站開始辦理貨運業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