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前者為觀其形,後者為聞其聲。潮音瀑在嶗山十二景中稱“岩瀑潮音”。此處飛瀑清潭,谷壑幽邃,涼氣襲人,盛夏遊此,分外愜意。靛缸灣北岸建一“仙舫”,是為紀念在此與侵華日軍作戰而犧牲的嶗山游擊隊的將士們。觀瀑亭建於西南崖巔,內設石桌、石凳,在舫與亭中憑眺危崖垂瀑,興致無窮。清代膠州文人王大來有贊九水瀑布詩:“谷口銷重重,攢天盡兩峰。半空飛瀑布,一客拄長筇。洗淨塵囂耳,清澆磊塊胸。懸流穿地底,下有老蛟龍。”
特點

幽:從太和觀往東就進入內九水,兩山相夾,澗水中穿,峭壁危崖,奇石蒼松,清流急湍,潭水映翠,人行其間,目不暇接。過石門峽,進金華谷,穿過大、小龍門,耳中就會聽到像潮水般的、轟隆轟隆的聲音,震動著深山幽谷,引起陣陣共鳴。過了冷翠峽,就是內九水的盡處,四面環繞著峭壁、奇峰,東南的懸崖上面,岩石裂開如門,一道泉水似“銀河倒瀉”、“匹練懸空”般的宣洩而下,那就是潮音瀑。
險:潮音瀑發源於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1000多米的巨峰下湧出,流經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谷,沿途集大小百餘條山溪之水,翻過層山峻岭,衝破巨石阻攔,自懸崖峭壁之上,凌空跌落。
奇:泉水分三折而下;第一折,泉水從崖頂落到第一處平台,有2米多高;第二折,翻騰的流水沖向第二處平台,有1.5米多高。常言說得好,水滴石穿,千百萬年的流水在山岩上鑿出了一個深深的大洞,此洞又深又圓,從口上看極似一口大缸,嶗山的泉水清醇,水深超過一尺,水色便呈碧色,這口缸深不可測,所以水的顏色呈靛藍色,人們稱此為靛缸;第三折,靛缸中注滿瀑水後灑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石壁上,波光閃閃,恰似魚鱗,織成一幅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湧之聲,躍進一個水灣。水灣直徑約22米,深約5米,清澈見底。古人按照此處水的顏色、空中的石缸和瀑布下的水灣,命名此景為“靛缸灣”。
絕:潮音瀑附近景色絕佳:瀑布左邊石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水利部部長葉恭綽的手書。右邊石壁上“空潭瀉春”4個大字,是國民黨元老邵元沖的手跡。西邊石壁上刻有高鳳翰的詩《魚鱗口觀瀑布》,東邊石壁上刻有黃苗子的詩《游魚鱗峽》……
在灣的北側有一座石砌仙舫,仙舫建於1945年下半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紀念1943年在這裡與日本侵略軍殊死奮戰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文革前,此處尚有刻石記事,後被破壞,雖字跡無處尋找,但烈士的精神將永世長存。
在灣的南側崖頭上,建有一亭,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親筆題寫“觀瀑亭”三字,鑲嵌於亭子正中上方。遊人坐在亭中觀瀑聽潮音,別有風味。難怪古人題詩讚道:“九水九曲走潺湲,險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春草、夏花、秋實、冬雪,風花雪月,景色各異。站在瀑旁,傾聽天籟之音,欣賞美麗的自然畫卷,體味著名人的詩篇,是多么的愜意!是多么的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