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位於河北樂亭縣菩提島中央,為清末僧人法本所建。
潮音寺全院建有佛殿三層,前殿三間為“金剛殿”,飛檐拱壁,金碧輝煌。第二層“天王殿”三間居中,設計獨特,全殿呈亭子壯,又名“轉角寺”。殿內天王正位,旁列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彩繪精細,栩栩如生。第三層為後殿五楹,殿門居中。進殿後,堂內塗繪,雕樑畫棟,流光溢彩,圍牆雕有千身羅漢,千姿百態,各具風韻。
景觀
潮音寺的後殿,又稱三聖殿,是保存比較完整的,柱子下的四個石頭,四大天王,腳踩八怪。
這四副楹聯可以窺見當時的歷史遺蹟和當時佛事鼎盛時期的象徵:
一、孤嶼千年,到此西方開樂國,一燈萬里,從今東法接寰瀛。意思是:孤懸海天千年的石臼坨島,自從法本和尚在這率領眾僧伐木採石,歷經千辛萬苦,建成潮音寺後,這個雜草叢生,杳無人跡的海島成了佛家勝地。法本大師曾建於曹妃甸終年不息的燈塔,永遠照耀著萬裏海疆,由此,弘揚東方佛教大法的潮音寺,必將和廣袤無垠的世界緊緊的連線在一起。
二、海島孤懸,長老安禪制蛇腹,河舟四集,菩提說法到魚龍。
孤懸海天的石臼坨島,法本大師在此建立潮音寺,潛心研究,弘揚佛法,島上的各種蛇類都懾於法力,相繼隱隱退卻,來自四面八方的船帆,聚集在這裡,連同江河湖海的魚龍都慕名前來聆聽佛法。
三、背指灤河,羅漢千身印定月,前臨冥海,達摩一葉渡慈波。
背向灤河的潮音寺,這裡的千身羅漢,世代映照著寺前光潔的明月,前面面臨渤海,法本大師的船隊就像高僧達摩孤舟泛海來中原那樣,衝波泛浪慈航普度著眾生。
四、地是舊蓮塘,放出如來花十丈,天臨孤竹國,化成般若翠千尋。
原本是朝陽庵廢墟的石臼坨,經法本大師親率僧眾開發興建,再次開出了高大靜節的佛教之花,地處孤竹的石臼坨的浩瀚蒼穹,藍天碧潔,在這神奇的化成了弘揚佛法的千尋翠綠。
進入殿內,我們看見裡面供奉的是三尊菩薩,左手邊是大勢至菩薩,頭頂智慧之盆,運用自己的智慧之光,保佑世間一切生靈免遭塗炭。中間的是阿彌陀佛,即接引佛,迎接天下一切與佛有緣之人,胸前的萬字元號有吉祥之意,右邊那尊為觀世音菩薩,其實菩薩本無性別之分,佛教有古印度流傳到中國後,一方面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佛教徒,同時為了大家閨秀閨中小姐供奉,於是觀世音菩薩現33身,從而有了女性形象的化身,同時也更能顯示出菩薩大慈大悲的心腸,在中國觀世音有成為白衣大士、東方維納斯之稱。因當時避諱李世民的“世”字,所以,大家都習慣稱為觀音菩薩。大殿兩旁供奉的是十八羅漢,羅漢全稱是阿羅漢,有殺賊、不生等意思,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僅次於佛、菩薩,據說,原本記載只有十六羅漢,玄奘西遊取經途中,救了兩個人,後來將他們收為弟子,歸入羅漢當中,成為了十八羅漢,在我國五代時開始興起十八羅漢,五代中期開始興起500羅漢,神態各異。
後面牆壁刻有五百羅漢,而且是整石雕刻,雕刻精細,儀態萬千。因為在清代以左為大,以左為尊,所以佛左是251尊,佛右249尊,非常遺憾的是在文革期間破四舊,均被鑿毀,所以面目全非,殘缺不全。上面的裂痕錯位正是大地震留下的痕跡。地上的這個佛像是法本大師半身像,因年代久遠,已經殘缺。
歷史
《樂亭縣誌》(1877)等載,石臼坨“周回十餘里”,“草樹蒙茸,虧蔽天地”,“境幽而地廣,泉甘而土肥。桑田數十頃,與洪波相上下”。“清光緒間,法本大師往來燕齊,泛海至坨上,顧瞻流連,心若有會,曰此勝地也。”島上曾“梵宮鼎峙”,但舊剎朝陽庵等已“歲久壞頹,形址僅存”,法本“因發大願,思辟廣場”。由於“造端閎大,願實難酬”,法本遂“就海築鹽,操舟遠賈”,且“督率僧徒,誅鋤草萊,穊植禾麥”。累月經年聚貲不輟,得以庀材鳩工。“采木於遼左,伐石於北山”,“迂迴千餘里,綿歷十餘年”。“先後起建大佛殿六楹,後佛殿十楹,僧寮、庖湢、款客之室五六十間。”“殿柱石材,高逾尋丈,圍皆合抱。”登島者嘆曰:“初識法師,一貧衲耳,安知其成就至此?”
菩提島,位於河北省樂亭縣渤海之濱,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唐王李世民東征經此在島上駐蹕十九日,因名十九坨,全島地形地貌四周隆起中部低洼酷似石臼因名石臼坨。2000年更名為“菩提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幾百棵菩提樹植於島上,菩提島由此得名。菩提島,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0·8公里,全島面積2 .09平方公里,為華北第一大島,國際觀鳥基地,有孤於海上的“天然動植物園”之美稱,是河北省生態旅遊開發示範區。該島氣候宜人,草木豐茂盛,風光秀麗,具有“大島、沙島、海島、綠島、鳥島、荒島、日月島、佛家島”八大屬性。原始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有各種植物260多種,野物動物種類很多,其中鳥類就有400多種。
島上有潮音寺等名勝古蹟。菩提島上曾有古寺朝陽庵(一名觀音庵)一座,臨濟宗顯光上人於明萬曆初始建,年久失修,寺院頹廢,1796年由其八代傳人智元僧重修。修葺未果,智元身先示寂,“其徒慧辰,繼其衣皈,儘其所有,以終其志” ,到1838年重修工程告竣。該寺傳至靜安,又陷於荒廢,到光緒十年(1884年)已成荒蕪殘破無人居住的舊寺。光緒十五年(1889年)曹洞宗僧人法本托缽上島認靜安為異宗師,代為主持一切,“歷經四十四個寒暑”,於坨中心創建新寺,易名為“潮音寺”。
法本出自津沽漁家,後甘守荒島,撙衣節食,苦行經營,“單竭一身之謀,積勤所得”,終酬宏願。其“冒霧露寒暑風濤,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