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和尚

清•潮音寺住持—法本和尚

法本和尚,俗姓郭名醇成,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原籍直隸省(今河北)寧河縣北塘人,家操駁船業。青少年時,常隨家船航運往返於遼寧、山東、河北間之渤海航線上。渤海東北自遼河口至西南的大沽口之間,有三道欄航槓(崗),曹妃殿即其中之一。曹妃殿為一露出海面的沙島,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島上有甜水井一口,名“古井甘泉”(灤州八景之一)。島距北岸20公里,水淺稱內海。島南水深,當地稱外海。外海是出進天津、大沽、北塘等港口航運的要路,曹妃殿島則是航路上一大障礙。尤其夜航更是危險,多有航船到此遭不測。民諺道:“英雄好漢,難過曹妃殿“。故而曹妃殿被人們傳得神奇可怕。清鹹豐七年(1847),醇成駕船行至灤州海域中曹妃殿島附近,觸沙船沉,船上數人僅醇成倖免於死。醇成發誓個人可受萬般勞苦,定要換取千帆平安。於是,他在曹妃殿寺院出家,自號法本,天天在島上擊鼓報警,行船稍安。而人要吃飯、休息,豈能不輟,故觸沙沉船之事仍時有發生。即便添人輪番擊鼓,但在狂風急浪的大海里,鼓聲所及有限,不是長久之計。法本決心建一燈塔導航。而建燈塔,耗資宏大,只手難成,決計托缽遠遊,苦行勸募,遂又入北京北紅螺山古台寺,披剃受戒。他身背“為行善事化緣”的牌子,用棉花纏在右手指上蘸香油,引火燃著,以左手敲木魚念經,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臉黃唇裂,奄奄一息。圍觀者如堵,皆知和尚為在灤州海域曹妃殿島上立燈塔,以保行船安全,捨身取義,募化集資,大感人心。官紳商民施募者甚眾,不久捐募白銀3000兩。時道台衙門有一水晶燈,其罩做燈塔之燈罩防風最宜,也一併化來。法本即回曹妃殿建塔。法本回曹妃殿後,開始建燈塔。塔基用水磨青石砌成,底座9平方丈、高6丈,頂上裝燈,燈比人高。內添香油燃7根火捻子,用化來的水晶罩為燈罩。離50多里遠,即能見燈光,行船遠見燈光即知是險區曹妃殿,早早避開,安全而過。法本建燈塔,遠遊募化,施工近4年始完成。他這種捨身取義之舉,深受航海者和漁民愛戴,名聲大振。法本既身入空門,擬在曹妃殿建一寺院,但本島海拔不高,常受海嘯衝擊,遂往石臼坨建寺。石臼坨為樂亭海域中一大島嶼,坨上朝陽庵,自唐朝以來即稱為勝地,只是無人經營。坨上物產豐富,法本早年泛海已視為寶地,欲竭力開發經營。法本便於石臼坨朝陽庵卓錫認師靜安,代為主持。他躬率僧眾,誅除草芥,墾地數百畝,栽樹種穀;同時親操航業,沖犯波濤,盛暑嚴寒,險艱不避。所積盈餘用以伐木採石,自運備料,隨籌隨建。前後數十年,往返數千里,費款數萬金,建起一座佛殿、山門、經堂、僧舍及各種作坊、庖無不齊備,塑繪莊嚴、規模宏大的寺院,改名“潮音寺”。宣統二年春,樂亭鬧災荒,沿海一帶尤甚。法本自東北運來高粱米320石(每石約200多公斤),制錢三千緡(一千文為一緡)賑濟沿海貧民,得救活命者無數。法本一生志操孤潔,梵行清貧,苦力虔修,深入佛海,功德無量。雖身入空門,仍不忘於俗問行善事,於大清河碼頭開商號,養大帆船3艘,經營航運,對樂亭經濟的開發和對石臼坨的開闢及經營,立下了功勞。民國六年(1917)舊曆十二月初四拂曉,法本召集全寺僧人說大悲經,咒畢,趺座圓寂。眾人聞訊,專程赴島弔唁。有輓聯云:“天上增佛極樂國,人間留澤指航燈”。樂亭士紳葛養田等呈請國府,特予褒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