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雙忠祠
“雙忠祠”位於棉城中心和東山各有一處,“雙忠行祠”位於棉城今中華路與東山中路交口處,規模宏大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將張巡和許遠,故名“雙忠”。
簡介
“雙忠”他們都是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中的人物,是安史之亂時保衛睢陽城的英雄,唐朝“安史之亂”時,任河南節度副使的名將張巡和任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許遠,奉命死守睢陽,至德二年(757年)因糧盡援絕,雙雙殉難。睢陽人感戴張、許二公的忠君愛國精神,建“雙忠廟”以紀念。宋朝熙寧十年(1077年),時任潮州郡軍校的鐘英(潮陽人)護送方物進京,途經睢陽,進謁“雙忠廟”,傳說他夜晚夢見神明告訴他,有神像十二、銅輥一藏於殿後匱中,“賜爾奉歸潮陽之東山”,夢醒前往查看,果然驗證。鍾英進京辦事畢,回程路經睢陽,即往取神像和銅輥,歸潮後即在東山建祠致祭,名曰:“靈威廟”。因為是祭祀張、許二公,後人又叫“雙忠廟”。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陽,屯兵於東山,進謁雙忠廟,有感於張許二公的愛國忠貞,詩思奔涌,遂“以劍鋒劃石壁,”留下了有名的《沁園春》詞(後人又把全詞鐫刻立碑),於是“雙忠廟”愈益為後人景仰。
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7年)倭寇侵犯潮陽,占據東山,鄉民奉東山雙忠祠之神像,在今棉城城區內(即今中華路與東山中路交口處),另建“雙忠祠”。為有別於東山之祠,名曰“雙忠行祠”。後寇平,神像復歸東山,“雙忠行祠”廢。至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鄉紳姚孫炳又於行祠舊址重新建祠,並從東山迎神之分靈供奉於行祠,匾額沿用舊名書“雙忠行祠”。所以棉城就有“雙忠祠”和“雙忠行祠”兩個祭祀張、許這二公的紀念廟宇。1958年潮陽高級中學擴建校舍,東山雙忠祠被拆毀,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達、林亞娟因深對二公的景仰,遂捐資於原址上側重建“雙忠祠”。東山雙忠祠畫棟雕梁、紅牆黃瓦,更顯出紀念祠宇的瑰麗壯觀。城內的“雙忠行祠”則以其獨有的潮汕清代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而備受矚目。如今這兩處祠宇每天都接待眾多的瞻仰者和各地遊人。“香火遍棉陽,窮鄉僻壤皆有廟”是清代雍正年間潮陽知縣藍鼎元在《文光雙忠祠祀田記》中對當時雙忠信仰情形的記載。明代之後,雙忠公信仰的正統化和地方化得益於明隆慶年間地方名紳林大春的推崇。據說雙忠廟前的傳世名聯“國士無雙雙國土,忠臣不二二忠臣”就為林氏所作。
由於他們受到韓愈、文天祥的推崇,自然也就被認為是神,所以,凡是雙忠祠前,都有文天祥的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