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漁民拜長年

在潮汕,漁家把每條漁船的船長兼技術員,統稱為“長年”。在每年冬季近海作業中,為桁槽(定置作業)打桿插入海泥時,漁民們喊號子,把通常的“第一”喊成“阿六”接下去喊“二啊!”“三啊!”。每年農曆4月12日,又稱“長年生”,漁民都向長年公像跪拜。這“長年”、“阿六”是一位明朝的漁民英雄。

南澳島東半部是雲澳灣,自明朝至今,就有桁槽捕魚作業。汛期是在每年霜降至翌年芒種。桁槽捕魚方法是:在近海湍急的流路上,插入150支圓周約1米、間隔14米的大松木桁,由打入海泥3米深的750支桿縛竹筋固桁,然後在2支桁木之間掛上大網,有點兒像“守株待兔”似的,讓公魚等隨南流入網,流輕時起網收魚。開始時,桁桿多被激浪沖壞,漁民很苦惱。在崇禎年間,來了一位年約40餘歲的中年人,身穿藍布衫,頭纏青布帕,自稱是福建連江人,姓英名阿六,善插桁樁。漁人見他身材雄健,氣宇軒昂,不敢小看他,便熱情請教他豎桁技術。他教漁民在每支大桁的南北各打2支桿入海泥,桿連竹筋固桁,桁與桁又再繫上竹筋。當年,果然桁樁不壞,漁獲甚豐,漁民們便尊稱英阿六為“長年”,意即“老大”。

次年,再做桁時,仍請他指教。可是,由於大風浪襲擊,有的桁桿插下海泥之後,劇烈地搖晃起來,大家搏戰風浪,費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把桿打牢。英阿六見此情景,便說:“打桁桿入海,欲它牢固,必須由我潛下海里去。”說罷,從船上縱身一跳,撲向海里,久不復起。漁民感到驚慌,設法尋撈,毫無蹤影。漁民們十分悲痛,派人前往福建連江,報知其家屬。誰知尋遍連江,並無此人。

自那以後,漁民進行作業,桁位插桿,雖遇九級風浪,也無沖壞之患。漁民感激英阿六,在他溺亡不久,於離桁位不遠的澳前內青山,建廟豎塑像祀之。時至今日,漁民在打桁桿入海底和量桁木間的位置時,都把“第一”,全部喊成“阿六”;把船上技術員稱為“長年”,把內青山稱“長年山”,還把英阿六殉難的那一天——農曆4月12日,定為“長年生”(長生不死之意)。每年這一天,漁民就紀念這位古代的桁槽作業的奠基者,異省的漁民英雄。因為澄海、饒平等縣也有桁槽作業,故南澳漁家對長年敬仰的風俗,也傳遍潮汕漁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