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的茶禮俗

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種重要的禮俗載體,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

生活禮俗中的茶

潮汕人熱情好客,鄰居來串門、親朋好友來做客都會泡工夫茶。這是招待客人最起碼的禮節,是衡量主人好客程度的基本尺度。主人在沖完茶之後,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到別人端杯後自己方能端杯。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年齡大小,亦不分性別。喝茶時要端取哪一杯也是很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杯茶,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杯。如果不懂規矩,在兩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看作是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主人催客人飲茶時,會用左手手指輕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如果在喝茶的過程中,又來了客人,主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以示對新來客人的尊敬。泡茶待客時,主人家常備有糖餅、瓜子、花生、涼果,稱為茶配或茶料。

茶以其特有的清新淡雅的質地,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寄寓人們的禮敬與情誼。在潮汕地區,茶時常被當做禮物贈予親朋好友。如給遠方的友人寄上一包新茶或名茶,將會讓他們感到友誼的純真可貴,令他們彌加珍惜。

潮汕是全國有名的僑鄉,華僑眾多。如有華僑從海外歸來,親屬頭件事就是備好甜茶(在茶水裡加入紅糖而成,俗稱“祝福茶”)或甜糯米圓、甜糖面,恭恭敬敬地捧至華僑面前請“食甜”,祝賀甜蜜團圓。家中媳婦及下輩請長輩“食甜”,還要行“跪茶”之禮,以示尊敬。華僑登門拜訪親戚或朋友,也會受到同樣的禮遇。小輩第一次敬甜茶時,華僑會當面贈送封有錢幣或首飾的紅包作答謝。

潮汕民間若有糾紛發生時,也常用茶來和解,寄望於干戈化玉帛,雙方和好之美意。有一首詩,便詠述一對冤家糾紛,通過“捧茶”賠禮,互相諒解,終於結成姻親的佳話:“冤家了結變親家,請吃酥糖又喝茶。明日公園聯袂去,驪珠亭畔賞蘭花。”

婚姻禮俗中的茶

在潮汕舊式婚姻中,買賣婚姻相當盛行,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敗的關鍵。有些人不願討價還價議聘,迴避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便把聘金美稱為“茶儀”,意為男家對女方父母育女之恩的感謝。“茶儀”以一擔茶為單位,雙方通過媒人兩頭奔走,定下雙方都滿意的擔數,然後按市價換成現款,而後才行聘。男方有的早在定親階段就預支了部分“茶儀”,這就是買賣婚姻最為商品化的典型。新中國成立後,這種買賣婚姻在潮汕地區已基本消失。如今,潮汕地區的某些地方仍然有用茶葉作為聘禮的,意味著雙方親事定下來後就不再變動,要是女子再受聘他人,會被世人斥為“吃兩家茶”,為世俗所不齒。現潮州產茶區有一些茶戶,還以自制佳茗作為女子陪嫁妝奩。在潮陽關埠一帶的婚俗中,“茶包”是必不可少的聘禮,但當中已沒有茶葉,而是用紙包上豆條、橘餅、餅乾等糖果,包紮成茶包狀。“茶包”一詞沿用至今更多的是暗喻婚約一經締結,便絕無反悔。

結婚當日中午,男方宴請親朋。午宴結束後,就由婆婆或新郎帶新娘向家族中的長輩、親屬及姻親、來賓,由外到內,從長輩到晚輩,依次敬甜茶以寄寓甜蜜美意。敬甜茶時,新娘首先低頭不語,由男方家裡人介紹受茶之人的稱謂,再由伴娘介紹給新娘,新娘聽後跪在地上端甜茶敬獻給被介紹人,被敬者要雙手扶起新娘並飲甜茶雙杯,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謂之“賞面錢”,並說一些祝福的話語。新娘敬甜茶時伴娘要“做四句”,如“手捧甜茶跪廳中,敬奉爹奶上輩人。請飲甜茶添百福,四時如春永平安。”新娘敬甜茶時要按輩份高低依次奉敬。

婚慶當晚,高潮迭出,熱鬧非常。大約晚飯剛過,成群結夥的青年、長輩就來鬧洞房了。主家應先把洞房布置一番,燈光明亮,床桌上布帛紛呈,擺好一大盤一大盤的糖果、香菸、花生。伴娘協助新娘子斟好甜茶以迎客。頃刻間廳室熱鬧非凡,鬧洞房者喝了甜茶,就開始潮鄉特有的鬧洞房“做四句”。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正中接受大夥的祝福。“做四句”者,即隨興吟出四句短詩或民歌以示祝賀,如“洞房花燭通通紅,才郎淑女配成雙;祝賀明年得貴子,光宗耀祖把代傳。”鬧洞房有時直至深夜,伴娘為勸看新娘者回歸,便唱道:“手捧甜茶來到邊,時鐘短針指上天,此時更深夜已晚,各位請茶歸返圓,諸位詩才我拜服,來日赴京中高第。”客人見此,便會喝了甜茶後識趣地離開。在潮州鳳凰山的畲族婚俗中,婚慶當晚小伙子會用俏皮的山歌挑逗新娘,新娘如果答不出或不回唱,就要受罰。新娘須給每人端茶、點菸、分瓜籽和花生等。

婚慶翌晨,新娘必向長輩親屬敬獻甜茶,一來表示孝敬長輩,二來表示合家甜蜜。這天一早,主家已備好一大壺甜茶,一個嶄新大茶盤托著24隻茶杯,一色紅漆油亮。廳堂上,鋪好草蓆,端置一張太師椅,墊上錦緞。敬甜茶按輩分依次進行。先祖輩,次父輩,先男後女,逐一敬奉。對於長輩,舊時新娘應跪於席上,雙手捧茶敬獻。長輩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賜一個紅包,口中念著“給兒孫興家立業,合家前程似錦”。紅包中有金耳環、金戒指或者是錢幣。至於同輩就不必下跪了。敬完甜茶後,再斟上一大盤,請晚輩兒童“喝歡喜茶”,大家便應邀而上,高高興興地喝下一杯喜慶茶。

結婚第三天,新媳婦要回娘家,俗稱“返厝”。新娘與新郎一同返回娘家後,新郎須端檳榔(橄欖)向岳父岳母請安,岳父岳母則應給新郎贈紅包或首飾。之後,妻舅端來甜茶供新郎享用,新郎則回贈妻舅以紅包。舊社會的媳婦在家庭中往往地位較低,有的還遭虐待,甚至致死。如果媳婦在夫家不明原因死亡,得報知其娘家,讓娘家的人驗過屍並認可之後方能收殮入棺。要是出現這種情況,娘家的人勢必有一場大鬧。鬧法有兩種,一種是真鬧,一種是假鬧。真鬧可以是吵架、動武打人、砸家具爐灶,以至捅爛屋頂。媳婦遭婆家虐待致死,或因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娘家的諒解時一般是真鬧;假鬧其實是一種儀禮。通報娘家後,娘家便派岳母、妻舅、妻姨前來。這時,女婿就要奉茶跪下迎接。岳母作不悅狀,接過茶,將茶潑掉,茶盅狠狠地摔到地上。女婿小心翼翼地報告妻子死亡的經過及原因,岳母遂改顏表示對女婿的諒解和安慰,一面口念吉祥語“順順”或“興興”,一面攙扶女婿起身。女婿給妻舅敬茶時,妻舅不單拒飲,還把茶盤打翻在地,且必須砸碎家中的筷筒,隨口念吉祥語“發家”。妻姨則默不作聲,逕自入房開櫥翻箱,將事先包好的亡姐或亡妹的衣服包袱背上肩,並帶走外甥。

“食桌”禮俗中的茶

潮汕民間把赴宴席稱為“食桌”,大凡婚喪喜慶都必“食桌”。凡喜事,稱為“紅事”,如壽桌、花園桌、新人桌(娶媳婦)、仔婿桌(請女婿)、丁桌(生男孩)、入內桌(新屋落成)等等;凡喪事稱為“白事”,辦的宴席稱為“白事桌”。潮汕人“食桌”最獨特的是,在宴席中間需穿插五六次工夫茶。工夫茶量雖少,但很釅,在品嘗佳肴之後,喝一小杯,大可去膩除煩,使胃腸“再振雄風”。工夫茶一般在上三四道菜之後上一次最適宜。

壽桌是“食桌”中比較隆重的一種。潮汕人一般將虛齡60歲的生日稱為“大生日”,要做桌請人。籌辦壽桌要事先發帖給親友請其赴宴,被宴請者赴宴時會備豬腿、長面、壽桃、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等禮品前往賀壽,也有送壽聯、壽幛的,而主人除設席款待外,尚要回贈糖包、茶包。

潮汕人比較隆重的宴席還有仔婿桌。當第十二道菜(最後一道菜)上來之後,新女婿在第十二道菜挾上一筷後就會起身退席,同桌吃飯的客人也隨之離座待茶,宴席結束。當泡上第一輪茶時,新女婿站起向前輩行鞠躬敬茶,以表敬老。茶罷,新女婿回到岳家,又向岳父母和岳家長輩們行跪奉甜茶儀式,岳父母及長輩賞給紅包,謂之“賞面”。

“白事桌”,即辦喪事的宴席。明人薛侃在《鄉約》中說:“送死大事,必以哀為本,以衣衾棺槨為重。世人只顧待賓客,有勉強傾家者,或停久不葬者,此皆非小失。今定為議,弔客一茶而退,遠者留菜飯,不許分帛開筵”。(明·薛侃撰,曾述經編校:《中離先生全書》卷十九,民國四年刊本。)可見潮汕人辦喪事而設宴流傳已久,開銷費用也大,所以薛侃在《鄉約》中建議鄉人以後來參加喪事者“一茶而退”。

傳統節俗中的茶

農曆正月初一,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柑)、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祝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元宵夜,舊時的揭陽鄉村有“看新娘”的習俗。家家產戶新媳婦均要梳理整齊,由婆婆領著去“行頭橋”,或將新娘置於廳堂,備上柑橘、橄欖、糖果、茶水供人觀看,俗稱“重鬧新房”,來看的人越多越好。有些新娘會以扇遮面,人家催看時才羞答答將扇放下。看新娘時,人們還喜歡“做四句”,一般都是祝福的話,說得好的,主人要敬茶敬果,也有些淘氣的,會作些歪詩戲弄新娘,但最終都會是吉利話。新娘被人看過之後,就方便出門見鄉人了。

在海陸豐地區的元宵節,至今還傳承著喝“燈茶”的習俗,鄰里之間請茶致賀,講好話,互祝吉祥如意、財丁興旺,並稱讚主人家的茶做得好喝,又香又鮮,充分體現了人們的友好。 “燈茶”一般在正月十三前後置辦,也有個別從正月初八就開始,正月十三辦的叫“開燈茶”,寄寓著光明與喜慶;正月十六辦的叫“圓燈茶”,預示著年頭至年尾平平安安,圓圓滿滿。調配“燈茶”是以各種淡茶為基茶(也有用開水或雞湯、豬骨湯的)加上肉食類(瘦豬肉、鮮魚)、蔬菜類(菠菜、茼蒿、芹菜、蒜、包菜)及豆類、調味類(鹽粉、胡椒、茴香、味素,肉脯類等)作為用料,各鄉各家不同。至20世紀90年代,“燈茶”用料更加講究、品種多樣、嫩香可口,突出了地方風味。

每年中秋節晚上,皓月東升,家家戶戶在門前擺上香茶、月餅、果品之類的物品,這叫“接月華”,拜完之後,大家圍坐在桌前飲茶、吃月餅共賞月,合家同樂。

行規禮俗中的茶

在潮汕地區的拳館(也稱武術館)行規中,有其傳統獨特的茶規。拳館的工夫茶,一般設左、中、右三杯,以待客人。進入拳館,飲茶須懂其禮節。客人入門左邊的稱為主人茶,中間的稱為老爺茶或叫師父茶,右邊的稱為客人茶。主人敬茶,客人必須端拿右邊那一杯,如果客人茶被人先拿了,須借左邊主人茶移到右邊客人茶位置上,然後再端飲之。切不可端拿中間那杯老爺茶,若是進館就專飲老爺茶,此屬互不尊重,有意鬧事之嫌;再者,端茶杯時,杯腳切不可擦茶盤,若擦茶盤,一場比試頃刻到來。

20世紀90年代以前,豬對於潮汕農戶而言是財富的象徵。養豬是每戶人家積累財富的主要途徑。因此,豬飼養得好不好是農戶十分關心的事情。在建豬欄時,主人給匠人的茶、酒、飯食,忌匠人客氣不吃或不吃完。俗以為,吃得越乾淨越好,那樣將來豬就愛吃食,否則,豬不愛吃食,不肯長肉。有的主家見匠人客客氣氣,不吃茶、飯,就要當場搶來吃個一乾二淨。有的老阿姆甚至懷著對違反禁忌的惱恨,搶過飯食,側身躺在豬欄地上猛吃,吃不完時,誰拉也不起來。

喪葬禮俗中的茶

用茶作為隨葬物,這種風俗在潮汕地區一直沿襲。長輩死後,若生前喜好茶,做晚輩的就用茶作隨葬品,以盡孝心,慰藉長輩在天之靈。至於根據故人生前遺囑作為隨葬物的,更是時有所聞。用茶作為殉葬品,在潮汕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茶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人雖死了,但陰魂猶在,衣食住行,如同凡間一般,飲茶仍然是不可少的。它雖有迷信色彩,但也表現了晚輩對長輩的一片孝心。一種認為茶是“潔淨”之物,能吸收異味,淨化空氣,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用茶作隨葬物,有利於死者的遺體保存和減少環境污染。

在揭西縣河婆、五雲、上砂、下砂等鄉鎮農村,新中國成立前凡家中有人逝世,喪家請縫衣師傅去做孝服。孝子們為了表達孝心,在族長的帶領下,用托盤端著三杯茶,哭著在縫衣師傅面前跪拜他。這時,縫衣師傅必須手中拿著一副剪刀(因為剪刀是代表縫衣先師)和尺子,走到跪著的孝子前,從托盤端起一杯茶,口中念道:“頭杯敬天。”念後,把茶稍向上潑掉,茶杯放回原處。接著端起第二杯,又念:“二杯敬地。”念後,把茶潑向地下。接續端起第三杯茶,又念:“三杯敬亡人。”念後,不潑茶,把茶原封不動地放回原處。然後,雙手扶起孝子,邊扶邊念著:“一時之喪,萬年吉慶。”

凡親人辭世,親戚好友前來祭拜,喪家必以甜茶相待。喝杯甜茶之後,親友才到靈堂前向死者默哀行禮告別。如其娘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因整個潮汕地區的女人都是不能送死者上山的,女屬在送死者至一路口後就要回家,隨後需把家裡打掃乾淨,備好甜茶,以請送上山的親友飲用。在舉行葬禮之時,主葬之人便在五穀中加上茶葉,朝墓穴和孝子身上撒去,口中還叨念著“五穀茶葉撒上天,孝子來迎豐收年”等祝頌語。在潮州,在死者入土為安後,孝子帶領死者魂魄歸來前,死者兒媳、女兒應跪在門前相迎。孝婦身著藍衣烏裙,手端甜茶,跪在前列,當魂魄到達家門時,說:“某某(稱謂死者),請飽杯甜茶!”這形同迎接死者外出歸家之大禮。

祭祀禮俗中的茶

潮汕民間拜神之禮品亦有茶。舊時潮汕農村中的公用水井正月初三舉行開井儀式時(除夕封井),要祭拜井公井媽(奶),要用三杯清茶倒進井裡。寺院廟堂,神座佛前供桌上,也常獻清茶三杯。如今,不少潮汕人還保留在村里或家裡的神靈殿堂上擺放茶葉的風俗。在潮安農村,中秋節祭月的供桌上除了果餅之外,在供桌的最前端還要擺上兩行杯子,依次為茶杯和酒杯,俗稱“茶前酒後”。茶、酒杯的數量一般要有12個或12個以上,茶一般是用甜茶祭拜。在祭月時,年幼的兒童可在母親的帶領下跪在供桌前許願祈“杯”(占卜板),年紀稍大的可自己許願,祈求“月娘”賜茶。據說喝了祈願的甜茶就能如願以償。

時年八節或先祖忌辰拜謁祖宗先人時,人們時常會備辦茶葉敬奉,可以用茶葉加入熱水泡製沖入杯中備用,也可用茶葉放入空杯之中,不加開水。不管是合族祭祀(俗稱“祭祖”)還是在先祖墓前祭拜,都要用工夫茶作為供品,並且在祀典儀式中還要加入“敬茶”的環節,即由禮生(通)口念“上香茗”,主祭盥洗後雙手奉三杯工夫茶在祖宗神位前作敬茶狀,意在恭請祖先品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